青海新闻网讯 我省各级财政部门深入研究和把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思路、措施和相关政策,突出公共财政职能,强化工作措施,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努力把政策用足用好。把握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和思路,围绕抓住机遇、营造良好环境、争取国家支持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调研,及时提出了政策建议。支持用好国债资金,十年来,国家共安排我省国债建设项目投资155.1亿元,促进了农林水、城市基础设施、公检法、交通、教育等事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把落实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与财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注重政策的稳定性、科学性、合理性。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支持出台符合我省实际的税费优惠政策,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
深入研究国家政策导向,积极协调作好项目工作。研究国家政策导向,完善项目工作机制,加大项目工作力度,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沟通,得到中央大力支持。2008年中央对我省的专项补助收入达到115.3亿元,比1999年增长8.9倍。特别是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由1999年的4.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05.3亿元。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调整支出结构,改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着力支持完善发展、融资、招商三个平台。支持引大济湟、青海科技馆、青海大剧院、兰青铁路西格段复线、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工程、西宁机场二期改扩建和保障性安居工程、湟水河流域污水处理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及时出台扶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财税政策,合理安排财政资金,支持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预算内安排和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了扩大内需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和地方项目的配套需要,促进了各项目的及时开工建设和效益的发挥;立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体系建设和淘汰落后产能等的支持力度;扩大旅游发展基金规模,支持整合特色旅游资源及重点景区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支农、小额贷款担保三个信用体系,解决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健全偿债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同时,支持举办环湖赛等大型文化经贸活动,促进招商引资;支持教育优先发展,逐步提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落实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支持率先将这一政策范围扩大到城市低保家庭。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标准,支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支持建立了城镇和农牧区困难群众生活、医疗、住房、取暖、子女就学、就业等方面的救助制度;支持解决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取暖、医疗和危房改造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支持实施廉租房、农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工程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重点支持解决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前三年实现了全省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并提高了补助标准;支持广播电视、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旅游开发等事业发展;支持基层政权建设,整体提升乡镇政权的服务功能;支持建立维稳经费长效保障机制。长效保障机制。(作者: 卢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