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24日电 (丁铭、白冰)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博物馆里保存着100多幅唐卡。这些珍品是从废品收购站抢救回来的,几经周折和修复才得以重现。
身处废品收购站
唐卡是藏语译音,意为“卷轴画”。它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宗教绘画,具有
浓郁宗教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
包头博物馆保存的唐卡为明代至民国时期作品,内容以描绘佛教教义、人物和宗教活动为主,表现佛像、菩萨像、护法神像和故事等画面,是研究藏族和蒙古族人文历史、民族宗教、社会习俗及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料。
包头博物馆研究员王磊义说,这批唐卡有着鲜为人知的经历。1981年,包头市文物管理处举办包头历史文物展览,一位五十多岁的老者看完展览后说,他所在单位废旧物资公司院内堆放着一些破布画,已经十多年了,不知是否属于文物。
两位文物工作者前去查看。这些画堆放在露天院里,有些已完全损坏,原装裱丝绸被撕去,剩下七零八乱的画芯。大多数画面绘制极为工整,用金线勾勒的线条闪闪发光。
文物工作者推断,这些布画是唐卡。
征得回收公司同意,文物工作者将这些画购回由市文物管理所保管。
修旧如旧
内蒙古文物商店从这批唐卡中拣了一部分买走。包头市文物管理所搬迁新址,剩余唐卡被置于新库房内。一天夜里,暖气跑水,唐卡再次被浸泡,工作人员只好将其晾晒在院里。
晾晒过程中,文物工作者惊奇地发现,这些画作极为精美,有修复价值,于是着手修复。
王磊义将晾晒后的唐卡用棉花、莜麦面去污、清洗,又用布料重新装裱,历时半年多,整理修复了118幅唐卡。
198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这批唐卡在自治区博物馆展出,受到专家和观众好评。王磊义试图将内蒙古文物商店买走的唐卡再购回,却未能成功。
“当时修复唐卡只争取到2000元经费,所用材料为布料,修复后的唐卡经常出现褶皱变形,最初修复效果并不理想。”王磊义说。
为了让这些唐卡恢复原貌,国家文物部门于2003年8月划拨30万专款。包头市博物馆成立了唐卡修复组,聘请专家制定修复计划,赴唐卡原产地青海等地学习考察。
王磊义说:“唐卡制作非常复杂,首先要把选好的布料用石灰水浸泡,除去杂质软化布料,然后用光润石块将布料反复磨压,使其表面平滑柔软无孔,再刷上水胶液即成为画布。”
一幅破损唐卡要经过清理画芯、洗刷霉污、织补伤残、揭托装裱和全色接笔等工艺环节才能基本恢复原貌。包头文物工作者专门从杭州买回上等丝绸,用于这些艺术品修复……经洗涤晾晒,修旧如旧。
“画像中有的人物头像如火柴头大小,有时画一笔如头发丝细,得用放大镜才能看清。”王磊义说,包头文物工作者参考唐卡原始制作工艺,克服修复残破和防止色彩脱落等难题,探索出一套唐卡修复工艺。
重放光彩
绘制唐卡的艺人往往是民间绘画高手。他们按佛教经典中的仪规精密绘制。同时,画师使用金银宝石珊瑚等矿物颜料,利用色彩学原理,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形成强烈对比,画面鲜明生动,久不褪色。
包头博物馆陈列室内,一件名为《主仆骑行图》的唐卡格外引人注目。该作品长25厘米、宽14厘米,画面骑者似主仆,策马相随在草地上,主人半侧身,八字胡,头戴蒙古帽,骑一匹棕黄色高头大马。旁侧仆人骑棕红色马,穿短衣黑裤。他们身后是高耸的山峰,祥云缭绕,脚下河流浪花飞溅。该作品画法简练、线条活泼、色彩明快,是研究唐卡的珍贵实物资料。
王磊义说,一件精美的唐卡作品,艺人有时要用一年时间才能制作完成。
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这批118幅唐卡中有一级国家文物2件、二级16件、三级11件。
2009年,这批修复后的唐卡在广东、湖北、浙江、福州等地巡展。(新华社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