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在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健康深入发展中,平安县积极探索农村财务管理的新路子,开展了村级财务“网络监管”试点工作,使村级财务管理和监督向“会计电算化、监管网络化、运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从源头上堵住了贪污腐败的滋生。
在农村牧区,由于会计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比较普遍,少数基层干部利用职务之便,侵占、挥霍浪费资产,公款私存、白条抵库、贪占挪用等现象时有发生,助长了农村腐败的滋生和蔓延。为此,各地纷纷探索“村财乡管”、“乡财县管”制度,有效地防范了这些问题的发生,但在这些制度实施之初,少数干部竟也钻了制度不完善的空子。
就在两年前,平安县某镇的一名干部,利用“乡(镇)管村财”之便,冒着侥幸心理贪污40万元,最终被严肃查处,判刑13年。这个案例,留给人们的是反思和警醒。在对以往的“村财乡管”管理模式的具体做法和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平安县积极探索农村财务管理的新路子,率先在海东地区开展村级财务“网络监管”试点工作。
在试点工作中,平安县首先创新管理体制,在保证村级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独立核算权、债权债务关系不变的前提下,乡镇政府受村委会的委托对村级财务实行会计代理制,村级使用资金实行预算审核制和报账核销制。村级使用资金,事先提出计划,说明事项,批准后取款。资金支付后,凭主管财务领导、经办人、村级理财小组签字后的票据,到“农村集中记账服务中心”报账,经审核后,合理的入账核销,不合理的由相关责任人自行承担。
为了使新的村级财务管理体制得到有效运行,平安县在财政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投入30多万元,给各乡镇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引进农村经营管理计算机监管网络系统软件,通过中国联通公司青海分公司提供的传输资源,县纪委牵头搭建了县乡联网的“农村经营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网络,对全县8个乡镇记账服务中心所管理的111个行政村的财务账目进行及时监控。
在实现“村财乡(镇)管”的基础上,该县建立了乡镇“农村集中记账服务中心”,取消村会计,村会计工作由乡镇“农村集中记账服务中心”代理,“农村集中记账服务中心”设总会计1人,记账员1人,负责全乡(镇)各村的会计核算业务;村级只设1名报账员,定期向乡镇“农村集中记账服务中心”报账。
以前是通过手工做账,逐笔计算,逐项登记,而且一个人要代理多个村的财务,工作量大,耗时又费力。实行农村财务计算机网络监管后,每个代理会计不仅能如期完成各项记账、核算任务,还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本乡镇的情况,进行财务分析。
同时,在县农业局经管站建立了“农村集中记账监管中心”,作为村级财务管理监督的专门机构,负责监督管理各乡镇“村财乡(镇)管村用”的有效运转。“农村集中记账监管中心”可以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远程查询,了解真实情况,随时检查记账进度、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的情况,通过计算机网络管理权限对所有村级财务和村务、财务公开的具体内容、公开时间、公开的完整性、真实性等进行全面的监督、控制和管理。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并责令改正,有效杜绝了公款私存、白条抵库、库存超额及贪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确保了村级资金安全。
整个网络系统以农村财务管理为核心,涵盖农村经营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具体包括账务处理、财务公开、村级财务查询、报账管理、监管系统等内容。网络系统的运作,提高了农村财务的透明度,促进了农村财务规范化、村级财务管理科学化、办公现代化。
在平安镇的“农村集中记账中心”,一名会计、一名出纳、一名微机操作员,三个人就管理起了15个村的账目。“刚开始群众有些担心,怕镇上把村里的钱花了。村里每报一次账,镇里就把信息公开给村民看,慢慢地,群众就放心了,干部也清白了。”平安镇纪委书记李永庆深有体会地说。
“刚开始不光是群众有些不放心,有些村干部对我们也有意见,因为有些不合理的发票我们是不会给报账的,完全遏制住了乱开乱支的现象。但现在好了,村民上访提意见的没有了,对村干部信任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也更高了。”提起这两年的差别,三名“管账先生”也深有感触。
村级财务“网络监管”的成功试点,使农村财务开支实现了多方监督、系统管理,既增强了村级财务的透明度,又杜绝了村干部乱支乱花现象,成为了从源头上防止村干部违纪违法现象的有效举措。如今,海东地区已在全地区推行村级财务网络化建设,计划于2011年,全区所有乡镇全面实现村财务网络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