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省金融机构紧抓国家支持藏区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结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构建“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战略,注意培植各区带的优势特色产业,在信贷上给予支持和帮扶,对促进我省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起到重要作用。
东部地区:为特色农业“增绿”
在我省东部重要的农业基地和文化中心,为支持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带动“农家乐”文化旅游业发展步伐,我省金融机构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今年上半年贷款余额达1393亿元,比年初增加171.1亿元,同比增长24.57%。
据报告显示,在乐都县同比增长38.94%的贷款流向中,土豆、辣椒、紫皮大蒜等特色农副产品及现代农业基地位列其中;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带来了农业的产销两旺,仅6月底乐都县签订的农副产品购销合同金额就达2.2亿元。化隆、湟源两县贷款增幅分别为23.78%、47.81%,带动了“拉面经济”、“西繁东育”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加快发展。湟中县借助信贷支持,全力打造以塔尔寺为核心的藏传佛教文化产业链、古文化遗存展示、“八瓣莲花”三大特色文化产业,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柴达木地区:为循环经济“加油”
柴达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储备区,为全面落实《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实现由先前的“打基础”到“上台阶”的转变,我省金融机构结合国家对“两高”企业节能减排目标要求,加大对当地产业企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信贷支持。
据报告显示,上半年,柴达木地区各项贷款余额172.74亿元,比年初新增24.1亿元,同比增长32.6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68个百分点。作为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核心区和主战场,金融系统还加大了对格尔木市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6月末,全市贷款余额占柴达木地区贷款总额的73.4%,有力支持了电力、石油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多种产业的横向连接和循环生态工业链的形成。环青海湖地区:为旅游环境“美容”
环青海湖地区依托青海湖景区、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比赛等标志性名片,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6月末,环青海湖地区各项贷款余额22.92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门源县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43.5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18个百分点,占环青海湖地区新增贷款总额的32.48%,为该县打造“三大生态景区、一条生态旅游景观河、四个中心旅游城镇、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及八大房车和露营基地”的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提供了资金支持。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十分关注环湖地区生态保护,为青海湖环湖旅游环境整治提供资金支持。
三江源地区:为生态保护“助力”
三江源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要求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兼顾。为了进一步加强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我省金融系统配合国家生态保护资金积极支持当地小城镇建设、能源建设,科研课题及应用推广、生态监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项目的开展。6月末,三江源地区各项贷款余额11.75亿元,同比增长17.92%,有效促进了当地生态保护工作的进行。
为加快改善当地农牧民禁牧搬迁和退牧还草后的生活状态,金融机构加大了对不发达搬迁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其中,杂多、曲麻莱、囊谦、治多县贷款增幅较大,同比增长分别为341.67%、1653.57%、123.69%、250%,有效促进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改善。
与此同时,为加快沿黄河发展带和沿湟水发展带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提升拉西瓦、积石峡等水电站的工程进度,我省金融机构协调各方力量,加大支持力度,截至6月底,"两带"地区各项贷款余额1419.6亿元,较年初新增176.32亿元,同比增长24.7%,对促进沿河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兰青——青藏铁路发展轴线联接东部农业区、青海湖旅游区、柴达木工业区。青藏铁路通车后,我省金融机构加大对沿线区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着力支持西格二线工程和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项目工程建设。6月末,兰青-青藏铁路发展轴线各项贷款余额1554.44亿元,占全省贷款余额的97.1%,较年初新增193.45亿元,同比增长25.42%。信贷支持不但助推了沿线产业的发展,更激活了西宁-德令哈-格尔木的城镇集群效应。(作者:星 子 朱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