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26日,省城市民张炳德老人正乐呵呵地置办年货。更让他高兴的是,过完年他就要乔迁新居了。从民生的极大改善,我们能听到青海前进的脚步声;从群众日渐提高的消费能力,我们能感觉到全省经济平稳发展的态势。张大爷一家的生活变化,其实就是青海经济平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一个缩影。正如1月25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强卫与“两会”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所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证实了我省已进入了经济加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的关键阶段,反映出青海省在探索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成功之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今日,本报从住房、旅游和交通、文化等群众消费的角度入手,展示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族群众民生的极大改善、百姓幸福指数的提升。
住房消费,让百姓欣然置业
买房置业在今天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省全面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2.4万套、游牧民定居住房2.57万户,改造农村危房1.62万户。在今后的一年中,改善城乡群众的居住环境,刺激消费需求,仍然是有关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两会”会场,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匡湧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在过去的10年中,我省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22.6亿元,新增住宅建筑面积1744万平方米,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在2008年年底达到24.8平方米,人均面积比1999年增加9.3平方米。199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仅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5%。而到2009年11月底,全省房地产开发年度投资已完成72.19亿元,占全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9.6%。房地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柱产业。
或许你会认为这样的数据很空洞,可当这些真正落实到老百姓的生活中时,你便会直观地感受到它们焕发出的巨大魅力。
工资涨了,买房成为了现实
见到张炳德老人时,他正张罗着置办年货,今年春节对张炳德来说特别有盼头,因为他家的新房刚刚装修完毕,等过完春节,张炳德就要乔迁新居了。
年逾六旬的张炳德是我省一家企业的退休职工。张炳德说,上世纪90年代他退休时,每月的工资只有五百多元,当时西宁的房价是每平方米八九百元,张炳德算了这样一笔账:除了日常开销,自己存上小半年,才能攒够买上1平方米住房的钱。
“那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买房对我们真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张炳德说。
令张炳德没有想到的是,此后十年,张炳德接二连三地涨工资,几年后,他的工资已经从原来的五百多元涨到了一千五百多元,张炳德因此有了买房的打算。
张炳德又为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他说,虽然如今西宁的房价涨到了三四千元一个平方米,可是凭他目前的收入,不到两三个月就能存出买1平方米住房的钱。
“从小半年到两三个月,我们存钱买房的周期越来越短了,这说明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张炳德说。
因为有电焊手艺,退休后,张炳德一直没闲着,去年,他终于买了新房。
张炳德的账算得实实在在,他的经历向我们证实了这样一个事实,因为收入的普遍提高,买房对于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来说,已经是一个能够实现的梦想。
西宁人的置业能力提高了
仅仅还在一年前,储敬明还在为自己的生意犯愁。
储敬明是西宁市方正房地产经纪事务所的总经理,方正房地产经纪事务所主要从事二手房交易和房屋租赁的房地产交易。2009年年初,西宁市房价的波动影响到了二手房的交易,这让储敬明感到忐忑不安。
“那时我总在担心,房价涨得那么高了,我们还会有生意吗?”储敬明说。
没过多久,国家为了扩大内需,制定了一系列贷款优惠政策,这使得西宁二手房的交易不仅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反而异常火爆。
一年过去了,盘点当年的经营状况时储敬明发现,方正事务所二手房的交易量较之往年有了显著提高,储敬明说,这说明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十分有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0年政府将加大“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建设力度,这个消息令储敬明十分兴奋。他说,就2009年西宁市的房屋出租市场来看,西宁市能提供的小户型的出租房实在是太少了,这远远不能满足租房户的需求,政府的这项决策,的确是治疗西宁缺少小户型出租房这个顽疾的良药。
保障性住房让我有了一个家
2008年10月17日,当市民田有秀抽到一套四楼68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时,高兴得差点蹦起来。她说:“我们一家四口终于不用再到处搬家、租住别人的房子了。十几年来,我们不知搬了多少次家,我们夫妻两个人都是打工的,哪儿有那么多闲钱去租好房子呀?这就太好了!太好了!”
2010年1月25日,我们再一次见到了田有秀,她的脸上依旧保留着当年的喜悦。她一遍又一遍打量着自己家的客厅,感慨地说:“我真的没想到,自己还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还能有这样好的一个家。”
同样的感动也一直回荡在马尚德一家人的心中。
马尚德家中有3名残障人士,生活非常困难。2008年,在相关部门的特殊安排下,马尚德一家13口人共分到了三套保障性住房。
“住了一辈子土房子,没想到能在70岁前,还能住上有自来水、独立卫生间、带暖气的楼房,真是要感谢政府呀!”68岁的马尚德激动地说。
和田有秀一样,马尚德也是西宁市第一批保障性住房的受益者。
保障性住房是国家针对低收入家庭的一项租房及住房保障制度,目前,西宁市住房保障制度已基本覆盖了人均建筑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低保家庭。
“为给广大低收入困难群众最多的实惠,西宁市国土资源部门、财政部门、排水、电力、燃气、市政等部门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并落实一系列保障性住房建设优惠政策,这些工作为解决西宁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西宁市规划建设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说。
目前,西宁市四区三县已有一百多个社区通过西宁市城镇低保住房管理系统建立了市、区(县)、镇(办)、居委会四级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住房档案。
保障性住房给了许多像田有秀、马尚德这样的城市低收入者一个温暖的家。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今后三年内,西宁市将建设保障性住房13370套,总建筑面积将超过66万平方米,总投资达到8.7亿元。保障性住房建设仍是当前西宁市房地产建设的重头戏。
走进“两会”谈变化
城市居民的住房变化,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青海省人大代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匡湧谈起这种变化时十分兴奋。他说,过去10年,青海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相关部门为群众生活的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到2008年年底,我省人均居住面积达24.8平方米,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听完田有秀和马尚德的故事后,匡湧说:“我再给你提供这样一组数据,这组数据足以说明我省老百姓居住环境有了大的改善。10年来,咱们省累计建成廉租房5989套,入住1956套;建成经济适用房5万余套,特别是2007年以来,中央为我省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资额累计约17亿元。2009年,全省新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2.39万套,已超额完成省政府在年初确定的全年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万套的目标任务。同时,为帮助在职职工改善住房条件,全省普遍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全省公积金使用率达到58.4%。我们确信,青海人民的居住环境将会越来越好。”(作者:李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