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西山根村村民雷有威2009年种植油菜11亩,平均亩产达到365斤,比以往种植“青油241”多产102斤,增产38.8%,亩产值增加204元,总收入增加2244元。这是种植高产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青杂3号”的结果。
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研究员杜德志带领的科研团队,自1996年起,通过早熟甘蓝型与特早熟白菜型种间杂交,选育出了一大批特早熟的优质(低芥酸、低硫甙、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新资源,通过不育系和保持系、恢复系的选育、杂交组合的配置、中间试验等研究,2000年开始,青杂3号在海东高海拔地区和外省春油菜区同时进行生产试验。2001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青杂3号。
该品种为双低特早熟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在青海省全生育期110天左右,比甘蓝型油菜主栽品种青杂2号早熟10-15天。
该品种的育成是我国春油菜区早熟育种的重大突破,与海拔2750-2950米的白菜型产区主栽品种青油241相比,产量提高40%左右,品质由双高变为双低,高含油量提高了3个百分点以上。
项目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成功构建了青杂3号的指纹图谱,同时还筛选到了3个共显性标记,为品种真伪的鉴别和种子纯度的快速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制种技术研究和大田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实践,集成了青杂3号的制种技术规范和大田高产栽培技术规范。青杂3号的推广使我省甘蓝型油菜种植的海拔高度提高了200米。
自2001年开始至今,青杂3号累计省内外推广种植303.9万亩,农民累计增收56470.378万元。由于青杂3号的含油量比青油241高3个百分点,油脂加工企业从提高含油量中累计获利7627.64万元。(作者:毛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