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在人们的印象里,提起湟中就是喊顺了口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岂不知,西宁市的快速发展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推动着湟中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道路上一路迅跑起来,并从充分利用鲁沙尔镇、总寨镇、多巴镇等辐射功能较强的地区有效切入,加速小城镇建设,使越来越多的周边地区农民,从世代耕耘赖以生息的庄稼地里走出来,走向在建设中呈现一派繁荣的城镇。
今天,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念,三面环西宁的湟中,在迎接辐射中,借西宁之力,布开了自己城镇化建设的棋局——
以加速中心城镇建设为支点,充分利用西宁城区的辐射效应,努力从“城外”走向“城内”
“我县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带动全县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力抓手,通过城镇建设铺出了一条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湟中县副县长刘云洲说。
不懈的努力,使湟中县城镇建设不断上品质。县城先后实施了水、电、路、话等基础设施和天然气管网输配的30多项重大工程。城市环路系统初步形成,城区对外联系更加紧密,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县城扩展区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多巴镇南北连接路自镇中穿过,给多巴镇街上林立的商铺带来了巨大商机。上新庄镇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成,使周边的农牧民就近为自己的农畜产品找到了市场……全县小城镇建设房屋建筑面积达343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以前的12平方米提高到25平方米。建起的25处各类市场、40多处集贸点成为全县4万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创业的平台。
借助三面环绕西宁市的优势,以西宁市区、总寨、鲁沙尔、甘河滩、多巴为点的环状核心发展区已见雏形。鲁沙尔和多巴两镇早在2004年就跻身建设部等国家六部委确定的首批重点镇。相继推动李家山、拦隆口、上新庄等次级小城镇建设步伐也明显加快,至2010年湟中县实现城镇化水平达到25%的目标已是指日可待。
园区经济手牵“庄户人”从庄稼地走向工厂企业,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民变成产业工人
“当了半辈子农民,没想到快50岁的人了,跟着在工业园区打工的孩子在县城买了房,当起了‘城里人’。钱比种庄稼挣得多了,日子也比以前舒坦多了……”从田家寨乡举家搬到县城的祁生禄说起一家人生活的变化,口气中透出由衷的幸福感。
自两个儿子先后到甘河滩工业园区打工,每月给家里挣得4000多元的收入起,祁生禄便动了搬到县城的念头,2007年,在县城买了1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一家人便过起了“城里人”的日子。其实,在工业园区的拉动中走进城镇的又何止祁生禄一家,这是湟中县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实施“新区带镇、园区带镇”战略带来的积极效应。
近几年来,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强劲风潮,湟中县充分发挥甘河工业园区和南川工业园区与自身紧密联系的优势,重点立足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职教城”建设,大力培养产业工人,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增加非农收入。在数年来长足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凸显出小城镇处于农村之头、城市之尾,在城市发展中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吸引了湟中县众多农民走进园区当起了工人,完成了从农民迈向产业工人的“转身”。
随着甘河滩工业园区、大南川工业园区、上新庄工业园区,县城新区及多巴农业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带来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及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转变,加之,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区多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在规模和聚集效应中充分显示出来。湟中县以城镇建设是产业建设的思路,依据区位基础条件和优势比较,确定城镇发展的主导地位。甘河滩镇依托甘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主的城镇区域经济,上新庄镇重点发展畜产品生产、交易、加工为主的地方特色工业经济,多巴镇重点发展生物制品为主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经济……一个个特色园区成为湟中县城乡一体化建设链条中的亮点,转移了农村劳动力,服务了产业,富裕了农民,更重要的是推动湟中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走出了一条以城乡一体化建设带动县域整体经济发展的新路。
特色产业撑起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屋梁”,城镇建设为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搭起了各显其能的舞台
城乡一体化建设拉动了湟中县特色产业的发展,在特色产业快速发育和向各个产业领域延展中,为湟中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筑起了一条快速跑道。
西宁市的“城墙”一路向外延伸,湟中县以自身的优势培育的特色产业,成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力支持点。西纳川高效农业和小南川生态养殖园区的建设,使油菜籽加工、温棚、苗木花卉、蔬菜保鲜和奶牛养殖、肉牛养殖、饲草料加工等功能区相继在以前只产庄稼的土地上“站立”起来。400栋温室,5000吨蔬菜储藏保鲜库,40个生猪、家禽、奶牛、肉牛羊养殖基地,产出的农畜产品源源不断走向西宁市场,带动了全县城郊农业、商品农业的发展,在接受城市辐射的过程中,自身的特色产业显化出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卫星城”的光热效应。
新庄、多巴、李家山工业园区的崛起,使湟中县生物制品、畜产品生产加工、藏毯和民族手工艺等特色工业经济的优势凸显出来,并使产业发展的档次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今年的工业生产在受到诸多制约因素影响下,以自身特色和优势寻找突破口,保持了平稳运行发展。
在特色产业一路借风扬帆的良好势头下,文化产业的“八瓣莲花”盛开在湟中大地。以打造“八瓣莲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为重点,县城佛光路商旅步行一条街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及时跟进,从“硬件”上支持了塔尔寺“王牌”旅游景点的打造。塔尔寺藏文化展示中心、陈家滩民俗文化一条街和佛光路八宝亭、和谐苑等景观的相继建成,更为湟中县旅游业的发展添加了活力和后劲。
在特色产业助推湟中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县城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也对湟中县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产生了“润物无声”的良好作用。以灯韵、曲韵、歌韵、舞韵、鼓韵、武韵、墨韵、学韵为代表的“湟中八韵”,成为湟中努力迈向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的又一“引擎”。全县5个乡镇被文化部列为“文化艺术之乡”,4项文化遗产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名艺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名民间艺人获“青海省民间美术工艺师”称号……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之中,在城市之光的辉映中,湟中人正精心串起一条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精美珠饰向人们走来,向城市的怀抱走来。(作者:萧 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