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寿(西宁市人才开发交流中心副主任)
近日,为更好地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西宁市人才开发交流中心对近三年西宁地区的7所高校和西宁人才市场的应届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810份,收回489份。
调查显示,面对岗位选择,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毕业后的理想去处是收入较稳定的事业单位、国营企业和公务员职位,这三个选项的比例分别占到52%、45%和28%。而由于对民营和私营企业的待遇、规范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的担心,因此选择这两项的大学生均仅占12%。大学生这种矛盾的心态正是当前毕业生的个人期待与社会就业环境不符产生的。一方面毕业生自己和家人都倾向于选择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另一方面,这些热门单位的岗位缺口很小,竞争又十分激烈。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45%的大学生将其定为在1000-1500元,而选择500-1000元的大学生也占到了43%,选择1500-2000的大学生占8%,定位在2000以上的仅有1%。据《21世纪人才报》调查,现高校毕业生月薪1000-2000元居多,而我们所做的调查也显示出相同的结果,说明当前省城毕业生对薪酬期望值定位还是符合实际的。调查同时显示,面对就业难的社会现状,64%的毕业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而选择先择业再就业和茫然失措的毕业生只占到12%和5%。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2009年比2007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这说明随着政府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已在逐渐转变。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能够让自己尽快适应新形势,积极就业呢?
树立自主就业观念——这已成为就业的大趋势,国家已经完全取消了包分配的就业政策,大中专毕业生要自己到劳动力市场或用人单位寻求职业。因此,大中专毕业生应早做准备,不断储备自主择业的本领。只有具备较高的素质、较全面的知识、较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岗位。
树立多渠道就业观念——大中专毕业生要解决就业问题,必须从多渠道入手。要树立无论在什么地方、从事何种职业,只要自己的知识和才智能得以施展,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就光荣的信念。
树立多层次就业观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进步周期的不断缩短和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引发劳动者工作岗位的流动与职业的变换。由于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引起产业格局的不断变化,各岗位对劳动者的素质、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也将发生变化,当劳动者原有的素质水平、知识和技能不适应岗位需求时,就将被淘汰。因此,大中专毕业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和多次就业的新观念。
树立创业谋职观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非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占有率越来越大。非国有经济企业不但已成为吸纳大中专毕业生的一条重要渠道,而且也为他们的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大中专毕业生要立创业之志,走创业之路,建创业之功,树创业谋职的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