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生产总值180亿元,是“十五”末的8倍;
完成工业增加值143亿元,是“十五”末的12.4倍;
实现技工贸收入660亿元,是“十五”末的8.2倍;
完成工业销售收入385亿元,是“十五”末的13.6倍;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0亿元,是“十五”末的11.2倍……
——这组“牛气冲天”的数字是“十一五”最后一年,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取得的成就。
“一区四园”以空前的活力、强劲的节奏,如潮涌般拍打在湟水之畔……
一路“引河纳川”,“四个发展”理念植根园区
身处欠发达省份,产业基础薄弱等诸多不利因素是开发区必须面对的现实,只有跨越才能实现突破。
发展的理念决定发展的走向和路径。开发区在确定了各园区的主导产业定位后,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政策、配套、环境、服务等比较优势,坚定不移地打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牌,一路“引河纳川”,把多晶硅、单晶硅、电解铜箔等一大批投资规模大、产业特色明显、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延伸的优势项目“宠儿”,牵手带进了园区敞开的怀抱。
园区主导产业迅速形成规模“气候”,产业集聚让园区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东川工业园形成了太阳能光伏和轻金属新材料系列产业;甘河工业园区形成了金属冶炼及延伸加工和特色化工产业;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形成了高原生物制品、中藏药科技孵化产业,南川工业园区形成了藏毯绒纺、锂电材料和新能源装备产业。目前,开发区内已入驻各类企业978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62家,吸纳就业5万人,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到西宁市52%和全省25.4%,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驰名商标8个,著名商标7个,省内名牌14个,产业聚集和经济辐射带动能力的增强使开发区筋强骨健。
打主导产业牌“种桐引凤”,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目标,引领开发区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抓住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战略机遇,一手谋划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和工艺先进的特色工业项目,推进资源间循环利用、产业间循环组合、企业内循环生产;一手严把项目准入关,向能耗高、工艺落后的园区企业“叫停”。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资源精深加工和产业循环发展之路,在开发区脚下延伸开来,目前,开发区节能减排措施位居全省同行业领先水平。
以加大投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种桐引凤”阔步前行
在努力实现跨越之路上,“四个发展”的理念让开发区多轮驱动,在发展的快车道上快速疾行。
——五年,不断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全区已基本形成“七通一平”的格局。园区电力、道路、供排水、铁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供水、供电、供气、运输能力明显增强。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40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0多项,发展空间日益拓宽,承载大项目的能力不断提高。
——五年,搭建平台,疏通渠道,园区良好的融资环境,为园区企业取得快速发展在资金上蓄积了发展潜力和后劲,成为企业“身有所依”的“娘家人”。各园区落实建设资金超过50亿元,帮助企业融资近百亿元,为园区内81户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总额超过45.4亿元,确保了企业生产经营资金需求,园区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
——五年,多措并举,加大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20多家园区企事单位分别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一批高科技产业项目落实园区,一批科技型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纷纷入驻开发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和孵化器大厦,开发区中小企业创业园被国家授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制定引进和扶持优秀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来园创业。去年11月,生物科技产业园区被国务院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与此同时,开发区管委会在理顺了各园区和派驻机构的管理,建立了精简、统一、高效的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了管理,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服务效率,完善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体系,服务协调功能不断完善。2008年开发区“一区四园”全部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开发区的品牌形象得到显著提升。
发展中统筹城乡、惠及民生,努力谋求新的跨越
在开发区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一直坚持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实现园区由单一工业化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转变。
各园区结合实际推出了被征地农民扶助办法、搬迁安置、转移就业及生活保障等相关配套措施,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园区建设得到了周边村镇农民的充分理解和积极支持。“十一五”期间,各园区累计安置被征地农民就业2万多人;投资2000多万元,帮助辖区11个村庄实施了乡村公路建设、村庄道路硬化、村委会维修改造等项目;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了甘河中学、甘河职校、澄川小学等6所学校;投资8亿元,在湟中县多巴镇建设康川新城安置小区,彻底解决甘河园区西区16个村近5000户、2.2万被征地农民搬迁安置问题,为园区建设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和谐环境。
在“十二五”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发区更把自己的目标以赶超之势指向高远,努力谋求新的跨越。
开发区将在“十二五”期间,推动园区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循环经济全面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园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建成较为完备的工业和综合经济配套体系,培育和引进一大批优秀骨干企业和特色中小企业,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筑起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撑平台、资本、人才、科技、资源等发展要素高度聚集,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初步实现较为科学、合理、集约的经济发展方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辐射能力进一步显现,努力成为全省实现“四个发展”的排头兵。
(作者:萧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