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10年前,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偏远落后的青海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10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中,我省经济社会迎来了历史上从没有过的良好发展局面,为充分反映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本报从今天起,将陆续推出“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青海新闻网讯
镜头一:海北州刚察县哈尔盖镇地广人稀,全镇8146口人分散在16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的村庄两头竟然相距200多公里。很多镇干部清楚地记得,2003年省对下转移支付之前,由于县财政困难,乡镇根本得不到拨款,干部下村办公,连汽油费都拿不出,只好拿个人的工资垫付,办公发票积存了两三年都无法报账。久而久之,干部下不去乡,也不愿意到基层去,逐渐和群众关系越来越淡。
“这种状况从2003年开始发生了变化,省财政逐年增加对下的转移支付,县财政及时把镇里的公用经费拨付到位。两年前记者采访时,哈尔盖镇镇长杨昌家舒畅地告诉记者:镇里的办公经费已由2003年时的6万元增加到16万元。下村的汽油费、各站所的运转经费等都有了着落,还能挤出一些经费救济生活困难的群众。经费充足后,很多工作都理顺了,干部下乡积极主动,不像以前那样只管催催要要,而是逐步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基层财力状况明显好转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我省综合实力的一个现实缩影。据了解,我省对下补助由1999年的19亿元预计增加到2009年的210亿元,增长10.1倍,年均增长30.6%,其中省对下转移支付补助由1.2亿元预计增加到34亿元,增长27.3倍,年均增长45%。州(地、市)、县总财力由29.3亿元预计增加到304亿元,预计增长9.4倍,年均增长27.7%。基层财力状况的好转,有效缓解了各地财政困难,增强了基层政府的调控能力,强化了事权责任。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高,从1999年到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由238.39亿元预计增加到超1000亿元。在此基础上,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由23亿元预计增加到165亿元,增长6.2倍,年均增长24.5%;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9.7%预计提高到14.7%,增长了5个百分点。加上国家的鼎力相助,全省财力总量由58亿元预计增加到580亿元,增长9倍,年均增长29.1%。
经济综合实力的跨越式提升,得益于10年来我省产业结构的大幅调整。在农牧业结构调整方面,充分利用独特的农牧业资源,积极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75.7%,形成了以湟水、黄河谷地和脑山地区为主的5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有力地促进了农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在工业调整中,千方百计转变发展方式。工业增加值由1999年的70亿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441.85亿元,年均增长达到20%。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31.55,比上年提高31.67年百分点,实现利润179.84亿元,比上年增长34.5%,产出性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到50%,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显著提高。
镜头二:青海盐湖集团在西部大开发之初,钾肥产量只有30 .49万吨,今年产量将达到200万吨,其利润总额10年间增长近十倍;2000年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洁神"集团,如今开发的环保系列产品在全国同行业独树一帜,以科技含量最高、价格最高,销路最好赢得市场赞誉,成为国内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
我省西部大开发十年来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四大支柱和四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循环经济、园区经济逐渐成为新的发展亮点。百万吨钾肥及综合利用、钾锂硼资源综合开发、90万吨纯碱等一批资源开发重大项目相继实施,极大地推进了我省资源开发的进程,盐源工业集团、西部矿业、华鼎集团等一批特色优势企业集团发展壮大,资源开发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成果显著,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发。2008年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297.01亿元,四大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66.90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7.2%和15.1%。
尤为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青海省把握生态经济、新能源经济和产业升级的新方向,轻金属新材料、光伏产业等成为新的开发热点;碳酸锂、硅材料、机织藏毯等一批新型产业正在形成,全面提升了工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业引领作用开始显现,旅游总收入由1999年的4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47.4亿元,增长了近11倍。柴达木经济循环实验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具有青海特色的工业园区在资源间循环利用、产业间循环组合、企业内循环生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健康发展的新格局,成为带动青海特色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作者:刘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