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乡的五保户李大爷,心里感觉很温暖。就要住进乡里的敬老院了,悬了多年的心一下子踏实下来。在去年实施的危房改造项目中,省民政厅根据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乡五保对象较为集中的特点,将100户五保户危房改造的资金集中起来,以修建敬老院的方式集中供养五保户。为此,当地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将一座闲置的政府旧院子腾出来改造,在原有的二层办公楼上加盖了一层,改建成有100个床位的敬老院,院子右边还新建了食堂、办公用房等。敬老院建好后,林川乡的五保户将搬来,在这里过衣食无忧的生活。
省内其他地方,也在积极探索这一五保户危房改造新模式。共和县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整合优化资源,采取把五保户危房改造与五保户集中供养相结合、集中建设与分散建设相结合、五保户危房改造与节能炕和改厕项目整合实施的方式,组织实施了180户农村五保户危房改造工程,共改造和新建房屋413间8742平方米,其中建成龙羊峡敬老院1座,使共和县五保老人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卫生习惯得到明显改善。
据了解,2010年,省民政厅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中结合我省农村实际情况,着眼于提高五保供养水平,探索适合农村五保供养所需的危房改造新模式。对全省一些五保户较为集中的地区,采取了以新建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的方式,解决五保老人无房住、住危房的问题。从危房改造资金中筹集3616万元,在全省新建26所敬老院。这一尝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积极响应,全省各地抢抓机遇,以危房改造为载体,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五保供养水平入手,按照“因地制宜、因需而设、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多措并举加大对五保户的危房改造力度,探索出适合我省农村现状的五保供养新模式——
对以投靠亲戚,居家供养为主的五保户,由乡、村两级组织通过与赡养人签订赡养协议书,在明确终身供养关系的基础上,对其住房按照五保户补助标准进行改造,新建住房的最终产权归赡养人所有;对不具备集中供养且分散独居的五保户,由村级组织负责在村委会集体土地上以建筑面积不超过45平方米的建设标准为五保老人新建住房,供其终身居住,由村委会负责照料其日常生活,新建住房产权归集体所有;在有条件的地区,利用危房改造的机会,建设规模适中的中心敬老院,对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这些模式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五保老人日后生活照料涉及到的一系列难题,同时也避免了分散分户改造可能带来的产权纠纷问题。
2010年以来,全省共有25个县(市、区)在危房改造中,通过争取集中使用资金,利用闲置土地,新建扩建敬老院。目前,26所敬老院已基本建成,一些敬老院已陆续接纳五保老人入住。 (作者: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