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面火红的旗帜:鲜艳的红领巾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向着光明高高飘扬。
这是一支希望的团队:全省少先队员在星星火炬的指引下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高举着星星火炬,凝聚70余万少年,肩负历史的使命,我省少先队走过了实干创新的5年、不懈奋斗的5年。
5年来,我省少先队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全国少工委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党政的关心支持下,在共青团组织的带领和教育部门的配合下,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五年,谱写了华美篇章。
以理想信念激励全省少年,少先队成为一面火红的旗帜
5年来,团省委、省少工委始终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首位,使少先队成为引导少年儿童树立远大理想、坚定报国志向、传承民族精神的一面火红的旗帜。全省各级少先队紧紧围绕迎接党的十七大、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青海解放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节庆日和喜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广泛开展了“红领巾心向党”、“祖国发展我成长、青海建设我准备”、“民族精神代代传”等主题突出、时代特色鲜明的活动,在少先队组织中唱响了主旋律,为培养少年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庆祝国际儿童节、少先队建队日、迎接少先队建队60周年等节庆日,结合国情、省情教育,坚持面向基层,深入开展了“歌唱祖国庆六·一”、“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活动,使少年儿童感悟和了解了中华民族精神和青藏高原精神的丰富内涵,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青海的美丽,增强了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
以实践活动培育全省少年,少先队成为一个成长的乐园
5年来,我省少先队工作始终坚持实践育人的方针,准确把握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广泛开展素质拓展教育,努力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使少年儿童在实践活动中激发了热爱家乡、立志成才的热情,以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为基本途径,不断深化“雏鹰争章”活动内涵,坚持开展“全省青少年书信写作大赛”,累计参与的少年儿童达到120多万人次。持续深入地开展了“少年军校”、“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等活动,提高了广大少年儿童自立自护的能力。结合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创建卫生城市活动,组织开展“争当环保志愿小卫士”、“小事做起来、保护母亲河”等活动,培养了广大少年儿童的环保意识。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深化“手拉手”活动的内容,充实和加大感恩教育工作的力度,5年来全省近百万人次少年儿童参与到“手拉手”活动之中,通过活动,在广大少年儿童的心灵上根植了助人为乐的种子,在各族少年儿童之间架起了一座团结友爱的桥梁。
以自身建设服务全省少年,少先队成为一个温暖的集体
5年来,我省少先队工作注重党、团、队组织意识和教育内容的衔接,坚持“全队抓基层、全队抓落实”的工作方式,积极探索构建团队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大力开展基层试点工作,取得了经验,推进了工作。积极开展少先队组织文化建设工作,五年来,共创建440个“红领巾书屋”。
我们通过开展队前教育、入队和离队仪式、队会、队活动,开展队史、队章等基本知识的宣传学习和普及,实现了全员入队的工作目标。充分利用团属、队属报刊、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外教育基地、法制宣传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等阵地,开展与少年儿童面对面、心连心的沟通交流活动,有针对性地改进了工作。5年来,共有29个优秀少先队员、少先队辅导员和少先队集体得到了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的表彰,其中,少先队员索南巴吉和张书鸣分别荣获第十一届、十三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荣誉称号,张晓杰、罗文军分别荣获第五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第八届“全国十佳少先队辅导员”荣誉称号。
以素质拓展提升全省少年素质,少先队成为一个广阔的舞台
5年来,我省少先队工作不断丰富和完善献爱心活动的内容和载体,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努力培养少年儿童的组织意识和责任意识。面对汶川地震、南方冰雪灾害、西南旱情,大力开展“我们在一起”、“我与灾区小朋友手拉手”等主题活动,全省少先队组织和少年儿童的捐款累计达130余万元。玉树“4·14”强烈地震后,省少工委以“爱与希望同行”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面向全省各级少先队组织和广大少先队员广泛开展了为灾区小伙伴捐献一元钱、结交一位手拉手小伙伴、绘制一封爱心卡、写一封友情信等实践教育活动。省少工委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先后为玉树少先队组织募捐了价值达380余万元的广播站、鼓号队、红领巾、书包等学习文化生活用品,帮助转移灾区孩子赴外地心理疏导225人次,资助200名中小学生实现了异地就读。玉树地区的广大少先队员和少先队工作者在灾难面前化悲痛为力量,化哀伤为坚强,近百名“红领巾志愿者”活跃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积极开展双语翻译、捡拾垃圾、伤员陪护等志愿服务工作,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全省少先队员和少先队工作者。他们顽强自救、坚韧成长的优异表现,丰富和完善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谱写了青海少先队工作的新篇章。(作者:魏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