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地处我省黄河流域的贵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等地有“瓜果之乡”“高原小江南”的美誉。然而,随着果树严重老化、病虫害不断增加,以及受外地市场的冲击,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地域特色农产品的消失,不仅是对当地农产品品牌的打击,更重要的是农民增收的渠道减少了。
何以用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替代这些消失的农产品,许多地方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寻找方向。
几年前,地处黄河沿岸的尖扎县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果树老化、病虫害骤然增加,使得黄河沿岸一带的康杨、坎布拉、马克唐、昂拉等乡镇的农民遭受了不少损失。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尖扎县领导人的脑海里:如何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在短期内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尖扎县种植核桃之前,循化县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初步取得了成效,在县域内种植的大面积核桃已经为老百姓带来了实惠。这对地处黄河流域的尖扎县带来了借鉴意义,但是,尖扎县土壤能否种植核桃以及种什么品种,这一系列问题,对尖扎县来说留下了诸多困惑和疑问。
如何破解困惑和疑问,尖扎县农业、科技部门先后在尖扎县黄河流域的康杨、坎布拉、马克唐、昂拉等4个乡镇实地展开调查,并对循化试种成功的新疆薄皮核桃进行试种。结果发现,从循化引进的薄皮核桃虽然适应尖扎黄河流域的土壤,但产量、果味等方面不如循化的。当初,尖扎县也考虑种植本地产的核桃树苗,因长势缓慢,很难在短期内增收。此后,尖扎县有关部门领导先后赴新疆、甘肃、陕西等地考察,并引进树苗进行试种。
黄南藏族自治州农牧局局长拉结加说,2006年,尖扎县核桃试种成功到现在, 5年内尖扎县黄河流域的四个乡镇41个村4200户农户累计种植核桃10574亩。如今,康杨镇格曲村2006年种植的177亩核桃已挂果,按平均每亩125公斤、每公斤40元计算,每亩收益5000元,总产值达到88.5万元,收益较为可观,老百姓的种植积极性也很高。(作者:赵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