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门源回族自治县以浩门镇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镇承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升,逐步形成了打造高原生态综合城镇体系的发展模式。据统计,“十一五”期间,该县累计完成总投资5.49亿元的215项城镇建设项目,其中用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和其他项目建设的资金分别达到1.45亿元、1.86亿元、1.84亿元;新增建筑面积45.01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0056平方米,浩门镇城区总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27%。
在助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门源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乘势而为,切实把小城镇建设与县域农牧业、工业、旅游业等特色优势产业调整和发展结合起来,采取“上争、外引、内联”的具体措施,有效、有力并科学化、合理化地拓宽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取得了城镇发展、群众受益的显著成效。以争取项目建设为主导,积极搭建政府信用平台,不断争取政策性投资融入城镇建设。几年来,该县先后争取建设资金8536.98万元,重点实施了街道整治、改扩建和环卫、休闲设施及绿化建设等项目,并相继实施了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和奖励性住房及游牧民定居等保障性安居工程,确保3000余户城乡群众住有所居,收到了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健全、生态条件进一步改善、适居性进一步增强的良好效果。同时,以“外引”即招商引资、“内联”即激活县内资本为助力,共同参与城镇建设。一方面,大力推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谁投资、谁受益”的城镇经营理念,构筑了投资开放式、主体多元化、经营多层次的城镇建设新格局;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县域经济的优势条件,出台优惠政策、建立政企联营机制,有效地创新并改进了城镇建设的融资模式。“十一五”期间,通过外引内联,先后引进7家企业投资房地产开发,落实建设资金1.86亿元,建成近10个住宅小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80年代的6.8平方米增加到21平方米,住房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房地产开发成为门源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和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切实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 (作者: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