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中央在新时期科学分析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建设领域中的具体体现。省委书记强卫在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研讨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能不能推动‘四个发展’,能否真正闯出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能否如期顺利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关键要看我们能否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突破”。可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青海破解当前发展难题、谋划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不仅如此,受区位条件、资源禀赋、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青海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相差巨大,经济基础参差不齐。既有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西宁,也有生产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的广大农村牧区,既有资源富集、工业化水平较高的柴达木盆地,也有资源开发受限、生产方式仍以游牧为主的三江源地区,既有自然条件较好、现代农业初具雏形的河谷川水地区,也有高寒缺氧、靠天吃饭的浅山脑山地区。因此,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各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
坚定不移地将西宁市打造为青藏高原区域性中心城市
西宁市作为青藏高原惟一一座人口逾百万、经济总量逾五百亿、海拔高度低于2500米的现代化城市,发展环境优越,发展基础较好,完全有条件打造为青藏高原区域性中心城市,进而引领青海省及整个青藏高原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为此,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藏区发展和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期,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尽快立项建设西宁—兰州高速客运铁路专线和西宁—成都铁路,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力度。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不断提升西宁市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制药业、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继续加强对“大美青海”、“西宁·中国夏都”等旅游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通过召开“昆仑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挖掘旅游资源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力争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将西宁打造为中国的避暑圣地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设计合适的旅行线路,将市内的马步芳公馆、青唐城遗址、浦宁之珠、青海省博物馆、青海省科技馆、青海大剧院、水井巷、莫家街、商业巷、中心广场、新宁广场等景点或购物点串连起来,发展市内观光旅游业,同时提高西宁市的城市品位、美誉度和知名度。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完善生活服务业,将西宁打造为青海省乃至整个青藏高原城乡居民的宜居地。
提升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柴达木地区作为中国“聚宝盆”、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验区和青海经济发展先行区,进一步提升其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推动全省工业化进程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关键性作用。为此,要大力加强关键领域的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增强科技研发能力,力争在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深化资源税收体制改革,加大资源税收征缴力度,推动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和技术设备,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力度,提高柴达木地区后续发展的资源保障水平。充分利用柴达木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荒漠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为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清洁、廉价的能源保障。鼓励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改造和水循环利用,加快格尔木河、那陵格勒河、巴音河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加强农业、工业、城镇和生态节水,适度减少农业灌溉用水,提高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水资源保障能力。
着力支持环青海湖地区和三江源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畜牧业
三江源和环湖地区是青藏高原自然风貌的典型代表,是青海最主要的天然牧场,是国家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畜牧业既符合国家的区域功能定位要求,也具有突出的资源优势。为此,要在保护好该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继续办好环湖赛、三江源国际摄影节等活动,进一步提高青海湖、三江源的国际知名度。要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将青海湖与大通鹞子沟、门源油菜花海、祁连草原、互助北山的景区景点连线成片,将坎布拉与同仁热贡艺术、果洛格萨尔文化遗迹、玉树三江源纪念碑、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等景点串连起来,形成以青海湖、三江源为中心的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等多种旅游产品组合,增强旅游线路的内涵和吸引力。要加大青海湖、三江源等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方便游客吃、住、行、玩,同时积极开发冬季旅游产品,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平抑淡旺季旅游接待矛盾。要在草原承载力范围之内,大力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积极争取国家的绿色畜产品、有机畜产品认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畜产品的市场开拓力度,推动该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将环湖地区、三江源地区洁净的自然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总之,青海地域辽阔,各地发展环境相差巨大,发展基础和面临的主要发展矛盾也各不相同,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紧密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只有各地区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青海经济也才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者: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孙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