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州将用3—5年时间重点抓好村庄环境整治示范乡镇、示范村工作,建立健全村庄道路管护,环境卫生管理评比机制,制定和完善示范村的乡规民约等一系列长效机制。力争用10年的时间,基本形成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处理模式,形成责权利相一致、奖惩与监督落实到位的运作机制,逐步缩小全州城乡与区域间的文明卫生差距,明显改善人居环境,使县、乡镇政府和行政村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黄南州还从组织领导、宣传教育、建立评比奖惩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一、抓好规划编制工作。按照新农村新牧区建设20字方针为目标,以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以村级三合一规划为基础,认真编制县域农村牧区垃圾运转、处理专项规划、科学合理规划各乡镇、村及小集镇基础设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完善“五改”(改水、改厨、改圈、改厕、改房)“五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通)、“四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布局,为改善农牧区环境面貌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立垃圾清运体系。各县以乡为单位,组建环卫队伍,完善环卫制度,规范运作管理,按照人口数量、距离城镇远近、乡村道路情况,建设垃圾中转设施,配套相关的运输设备,并推行县镇垃圾处理设施共建共享。距县垃圾处理场较近的乡镇,村庄生活垃圾可转运至县垃圾处理场处理,乡镇建设统一的垃圾中转站、垃圾处理场;边远地区等交通不便的农村牧区,以自然村为单位,采用统一收集、综合处理的模式。
三、综合整治,注重实效。一是加快实施“五改”、“五通”、“四化”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推动农牧区村容村貌的改变。农牧、发改、交通、水利、广播电视、卫生、林业、环保等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千方百计争取能直接改变村容村貌的项目。同时加强沟通与协调,各项目尽量放在一个村内捆绑实施,实行整村推进,各捆绑项目严格按村级规划实施。二是重点整治五乱。各县集中时间,集中整治房前屋后、街巷等处乱堆粪土、乱垛麦草、乱倒垃圾、乱泼污水、牲畜乱跑等现象。牧区重点整治白色污染和土墙草皮墙清理工作。三是大力开展五清工作。清理整治占用村级道路、妨碍交通、在道路沿线乱倒垃圾、违章搭建房屋、路侧排水沟垃圾等行为,清除村级道路安全隐患,确保道路沿线排水畅通,环境美观,交通通畅有序。四是大力开展绿化工程,在田间、四旁、街道、小巷庭院按照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宜树则树的要求,加大花草种植力度,美化村庄及庭院环境。提高绿化率,切实改善村庄面貌。(作者:王晓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