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沙果贵德梨,享堂西瓜甜似蜜”。早些年,说起乐都沙果、享堂西瓜、化隆酥梅梨等一些具有青海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时,人们津津乐道之余,感叹大自然的造化。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曾远近闻名的农产品,如今却难觅芳影。是什么原因,造成“老字号”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享堂作为甘青咽喉,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享堂名扬省内外,不仅因为它是青海省与我国东部地区连接的“第一港口”,而且当地小有名气的特产“享堂西瓜”也为它赢得了不少荣誉。
享堂西瓜的栽培,在明嘉靖年间就有记载。《西宁府续志》有“享堂西瓜不亚皋兰”的记述。享堂西瓜系沙田西瓜,主要有三个品种:花皮西瓜、黑皮西瓜和白皮西瓜,分布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的享堂、山城、川口等村,因多以享堂为集散地而得名。
“长这么大岁数,再也没有吃过像享堂西瓜那样甜的瓜了。”回忆以前种瓜的历史,享堂村的耄耋老人张克如(音)依旧对享堂西瓜记忆犹新。“早年生产队的时候,享堂村的好几个队都有种瓜的习惯。每年春播开始的时候,几个生产队专门留出一部分上好的地种西瓜,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单干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几年,和张克如一样,享堂村的许多村民在自留地里种上了西瓜。
从张克如老人的讲述中记者得知,当年,享堂村种植西瓜,一般选用光照条件比较好的旱地,然后铺上大沙种植,选用的肥料通常是炕灰和家粪拌匀后施用。“和享堂西瓜一样,在大通河对面的兰州永登有些地方也有沙地种瓜的习惯,但是,种出来的西瓜味道就没有享堂瓜甜。”村民李老汉说。
早年间,每当西瓜成熟的时候,张克如老人和邻居们赶着马车,穿过老鸦峡,到西宁城卖瓜。每到省城,一听到大街上有享堂人卖瓜,闻讯赶来的市民纷纷抢购。一时间,享堂西瓜家喻户晓。“享堂西瓜圆滚滚的,瓜瓤有红的、有黄的,味道实在甜极了。”西宁市民甘国庆至今都难以忘怀。
数十年前,享堂村除了规模比较大的几户种植户外,多半是自给自足的传统种植户。集中大规模种植西瓜,村民害怕出现减产。可是,遇到丰收年,享堂西瓜很少出现过滞销的问题,市场前景一直不错。
销售如此之好的享堂西瓜为何没人种植了呢?村民们都有各自的解释。“享堂西瓜一般在旱沙地种植,后来,村上灌溉通了,旱地变水浇地了,种出来的西瓜变味了,种的人也慢慢少了。”“享堂瓜虽很出名,但种植规模一直跟不上,自己断了后路。”
享堂,曾产出过18斤重的大西瓜,至今,留给人们的只是“享堂西瓜”的虚名,实在令人心痛。 (作者:赵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