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门源回族自治县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一个特色鲜明、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框架体系逐步形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按照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活三产的思路,门源县坚持以农牧业集约化经营为主导,以发展专业化基地、专业合作社和订单农牧业为手段,形成了覆盖浩门川“四镇六乡”的农区种植饲养、育肥贩运经济带,建成青石嘴、浩门镇为主的一批牛羊育肥重点村,皇城、苏吉滩乡为主的羔羊销售重点村,北山、麻莲乡为主的奶牛养殖重点村和生猪养殖基地,珠固、仙米乡为主的绒山羊养殖基地,年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该县充分利用冷凉特色,培育优质作物品牌,建成优质青稞种植基地5万亩、繁种基地1.1万亩,小油菜生产基地10万亩、制种基地0.5万亩,依托订单发展特色蔬菜种植基地0.2万亩,实现了示范先行、产业带动、结构优化、统筹发展的目标。
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门源县立足特色资源和区域条件,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促进水电、煤炭、多金属选冶和农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的升级改造,江源电站、热电联产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纳子峡、宁缠矿区煤炭资源整合和金、铜为主的多金属采选业改扩建项目正在建设之中,青稞、小油菜、牛羊肉、蜂产品、乳产品、毛绒等优势农畜产品向扩大规模、精深加工、延伸产业方向发展。“十一五”前四年,门源县开工建设了工业项目22项,投资规模30亿元,其中已建成14项,完成投资17亿元,工业发展已从多领域、小规模向资源特色型转轨,形成了以水能、煤炭、矿产开发和农畜产品加工为骨架的资源特色明显、集约化优势突出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形成了以原煤生产带动,向洗精煤加工、热电联产延伸的产业链,发展壮大了金、铜、萤石、碳化硅等有色金属采选业。
同时,为有效扩张总量、提升质量,充分发挥项目带动作用,门源县先后完成水电行业投资10.9亿元,开工建设了投资达19.83亿元的石头峡等7座水电站。煤炭行业实施了投资1.8亿元的宁缠矿区资源整合项目,开工建设了投资1.624亿元的卡哇掌45吨矿井和3.58亿元的浩门2×25MW热电联产项目。多金属选冶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相继投入2.5余亿元资金实施了重点企业选矿厂新建、改扩建和技改等项目,建成油菜籽、饲料、鲜奶加工等重点生产线。2009年,全县共实施投资5.75亿元的工业项目18项,拉动GDP增长0.13个百分点。
门源县还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高起点地谋划市场容量大、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的资源开发型和产品深加工型项目,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把握重点环节,精心搞好项目库建设,策划、筛选、包装一批重点项目列入项目储备库,实现每年筛选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目前,门源县“十二五”储备项目达到23大类491项,投资规模250亿元,其中已纳入省级各专项规划的项目120余项,投资规模达15亿元以上,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门源县将发挥气候冷凉、农牧结合的优势,建设现代冷凉特色农牧业示范区,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据了解,在“十二五”期间,该县争取实施总投资达8.22亿元的18个农业项目,着力建设六个种植业特色基地。在畜牧业发展布局上,突出区域特色,争取实施总投资达9.31亿元的12个畜牧业项目。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工业经济,建设生态工业经济循环发展区,形成以浩门河水电走廊、宁缠煤矿采选区、东部和西部有色金属采选区、县城农畜产品加工区、中部建材工业区为主的“一廊五区”建设,发展壮大以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动植物资源加工项目、矿产资源勘探项目、物流中心等为主的五大项目支柱产业,力争“十二五”销售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以上。在旅游业发展中,争取实施投资11.28亿元的67个旅游建设项目,把门源建成一个及集休闲、度假、观光、疗养为一体的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 (作者:丁强 齐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