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11月22日电(记者顾玲)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针对西宁市特点,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多措并举缩小城乡之间卫生服务差距,取得了明显成效。
“西宁市医疗机构编制床位共1.04万余张,其中省、市分别占66.89%、10.63%,
而区(县)、乡镇只占到了14.20%和5.15%;每千人拥有床位4.77张,城市为7.5张,农村只有1.49张;每千人口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6.56人,城市为7.78人,农村只有5.09人……不难看出,西宁市作为省会城市,城区内各级各类高端医疗卫生机构集中,而园区和农村医疗服务能力不强,城乡差距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待加强。”西宁市卫生局副局长柴多说。
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西宁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以改革补偿机制为突破口,采取多项措施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的‘网底’,我们强化了基础建设,完善了服务体系。”柴多说。近年来,西宁市总投资1690万元,完成了乡镇卫生基础设施新(改扩)建和维修项目42项,总建筑面积1.39万余平方米;总投资2802万元完成大通、湟中、湟源3县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34个;今年,西宁市又投资650万元落实了3县6所乡镇卫生院的扩建项目。
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全市所有的乡镇都有一所标准化的卫生院,所有的行政村有一所标准化的村卫生室,农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群众就医环境明显改善,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底”更加牢固。
为有效提升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西宁市采取“派下去”“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柴多介绍,西宁市组织市、区、县36所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单位,对口支援44所乡镇卫生院、13所村卫生室、1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和培训班18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3350人。此外,先后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西宁市医疗机构开展手术示教、医学专题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并与北京301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广州市、上海徐汇区等地区和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先后选派203名基层业务骨干到这些地区和单位进修培训,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
为了让群众能更好地享受到政府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西宁市将每人每年享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额度,从2011年开始由原来的15元提高到25元,以政府购买卫生服务的方式,为农牧区群众提供更好的卫生服务。
今年以来,西宁市还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由去年的人均104.3元,提高到了154.30元。截至目前,新农合实施已覆盖了全市的所有农业人口,农民参合人数达95.85万人,参合率为95.24%。(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