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把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管理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抓手,以把西宁市建设成为全省社会和谐稳定的示范区为目标,提出强化创新统筹管理、源头管理、网格管理、基础管理、信息管理、规范管理、人本管理等七大基础管理工作,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努力建立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开创具有西宁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
一、强化创新统筹管理,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四个发展”要求,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协同推进,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坚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方力量,拓宽工作渠道,形成整体合力。突出加强“四个机制”建设,即:建立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建立狠抓落实的工作推动机制,建立各负其责的协作配合机制,建立责任主体督查追究机制,全力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
二、强化创新源头管理,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一是构建动态排查矛盾预警机制。健全矛盾纠纷信息搜集工作队伍,在全市深入开展“三项排查”工作(排查化解突出矛盾纠纷、排查整治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排查管控高危人群),及时掌握社会动态,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二是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分级落实防范化解和处置措施。在出台重大决策、实施重大项目、决定重大事项时,充分进行研究论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制定风险应对预案。通过建立完善征求意见、对话协商、公开听证、领导接访等制度,及时掌握群众心理,有效疏导社会情绪,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
三、强化创新网格管理,实现工作覆盖和责任效率最大化。一是科学划分网格,严密组织网络。以“组织单元最小化、服务管理最优化”为目标,建立社区网格化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将社区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整合街道、社区协管力量,实行“一格多员”(管理员、协管员、督导员、警员等)责任捆绑管理模式,实现基层党政组织、政法综治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对各类“社会人”和“社会组织”管理的全覆盖。二是在农村地区开展以三县城镇村为单位,推行社区化管理试点工作,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和平安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三是扎实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城东区进一步丰富、完善富强巷社区网格化管理经验,并逐步扩大推广范围,城中、城西、城北区认真着手开展选点试点工作,社区网格化管理在全市全面铺开,切实实现社会管理精细化,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和水平。
四、强化创新基础管理,夯实社会稳定根基。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维护稳定、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服务优势,努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主导力量。二是加强政法综治维稳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委(办)、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综治维稳工作中心(站)等基层政法综治维稳组织建设,使其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骨干力量。构建“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人员联管、平安联创、服务联抓”的一体化社会管理新平台,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难事不出区(县)、矛盾不上交”。同时,逐步向更深、更广领域延伸综治维稳工作机构,在企业、市场、两新组织、商务大厦、居民小区建立综治维稳组织,壮大综治队伍,延伸社会服务管理。三是加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探索组建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大力发展信息员、保安员、协管员、巡防队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力量,健全社会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提高群众自治组织化解矛盾纠纷,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四是深化“大防控”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安全防范“五张网”(街巷巡防网、社区村庄防控网、治安卡口堵控网、单位内部防范网、现代科技防控网)为根基的治安防控体系。开展乡镇(街道)居民区等基层技防建设,全市市际、区(县)际治安卡口和主要街道、有条件的村建成技防小区、技防村。全市城区建立由民警带队巡逻的专兼职巡防大队,乡镇(街道)建立专兼职巡防中队。五是做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大力宣传树立“走进西宁城、就是西宁人”的理念,为新市民生活、创业提供良好服务。强化用工单位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责任,切实履行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职能。在建筑工地、市场实行“实名制”管理,在小区、单位实行“物业式”、“单位自管式”、“散居包片式”、“宅院业主式”管理的新方式,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进行分类、分片管理,使流动人口和房屋租赁服务管理工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六是做细特殊群体管理。针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吸毒人员、精神病人、违法青少年的不同特点,健全完善分类管控、接纳安置、教育疏导、心里矫正、困难帮扶、跟踪回访、公益劳动、职业培训等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针对每一名特殊人员落实好“五个一”(成立一个管控班子、准备一套帮教措施、疏通一条信息渠道、安插一名情报“眼线”、组织一次走访慰问)的措施,切实做好帮扶、教育、管理工作。七是探索两新组织服务管理。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用防并举、综合治理”的培育发展与监督并重的方针,着力构建发展、建设、服务、监管“四位一体”的两新组织管理工作体系,加强对
全市两新组织的管理。稳步推进在两新组织(如各类市场、物业公司、商务大厦)中组建党团组织、工会和妇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同时,依托党团、工会等组织,积极开展“综治进企业”活动,组建综治维稳组织(如平安协会、综治维稳工作室等),加强对两新组织的管理。
五、强化创新信息管理,提高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规范高效的动态采集机制,将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纳入信息系统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动态管理。按照流动人口人来登记、人住管理、人走注销的要求,及时做好房屋普查登记和实有人口动态信息采集,建立涵盖流动人口、出租房屋、企业用工、计生、社保等基础信息的社区(村)、街道(乡镇)、区(县)、市四级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切实提高信息化水平。
六、强化创新规范管理,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强化执法规范,明确执法各环节的工作流程,细化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执法公开措施。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部门责任、规范行政执法主体,加大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力度,完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依法保障人民权益,树立政府依法行政、群众依法维权理念,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七、强化创新人本管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全面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加大打击防范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服务与管理有机结合,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二是创新管理手段,有力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改进和完善管理方式,从过去偏重管制、控制向更加注重服务、提供服务转变,从过去主要靠管、控、压、罚等行政手段向尽可能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的办法实施社会管理的转变,在用好传统手段的同时,善于学会运用管理新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行依法、科学、高效管理,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来源\青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动态 文\刘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