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和青海油田公司开展“文化共建”活动纪实
我们的作家艺术家要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坚持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获得艺术的恒久魅力。
——摘自省委书记强卫《在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元月一日。新年第一天。
清晨六点多,天气依然寒冷,省民族歌舞剧院院内已是一派忙碌的景象,七十多名演职人员,正准备着出发前的工作。原来,他们即将要奔赴一千多公里以外的敦煌市青海油田公司基地,开展新年慰问演出活动,为青海石油人送去春天的祝福。
早上七时整,演员们就从西宁出发了。此时,大街上少有汽车和行人,橘黄的路灯光散发着朦胧的光芒,整座城市还沉浸在梦乡之中。风从车外掠过,车轮发出沙沙的声音,一切显得那么宁静,让人不禁睡意重重。
翻越白雪皑皑的大坂山,驱车800公里的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七里镇已是暮色四合。遥远的路途,笔者算是真正体会了一次文艺工作者的长途跋涉一千多公里路程,有着怎样的艰辛和劳累。
第二天一大早,演职人员即忙着开始搭台、布景、彩排,准备晚上的第一场演出。元月二日、三日晚,省民族歌舞剧院分别为青海油田公司的干部职工和家属送上了一台精心准备的文艺晚会。歌曲、舞蹈、杂技、魔术……精彩的节目得到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也得到青海油田公司党委副书记党玉琪和公司党委宣传部和工会领导的高度评价。而讴歌石油人奉献精神的歌曲和舞蹈,让青海石油人的思绪不由地飞向遥远的冷湖、花土沟、大柴旦、涩北……
为什么新年的第一天,省民族歌舞剧院放弃公休日要去遥远的石油基地慰问演出,在演出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一个专业艺术院团文企联姻,开展文化共建活动,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吧。
省委书记的人文关怀
2008年的9月,当时正值全省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省委决定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工作。作为上任一年多的省委书记强卫,在召开常委会之前的9月3日,专程到省直文化单位调研文化事业发展情况,并在此后不久,亲自牵线搭桥,促成了省民族歌舞剧院和青海油田公司的文企合作。
据剧院副院长蔡援回忆,当时强卫书记先后来到省戏剧艺术剧院、省民族歌舞剧院和省文化艺术职业学校,亲切看望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和院校师生,并详细听取院团和学校情况汇报,和大家专门探讨了如何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青海文化事业发展和繁荣的问题。
当强卫书记得知省民族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参加过演出后,对大家说:“交响乐团努力走出去,用艺术的形式宣传了青海,使外界了解青海,希望大家按照拥有自信、求新思变、建设省级一流艺术院团的目标,继续努力。”
也是在那次调研当中,强卫书记强调,青海文艺院团在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是全国文艺院团在改革中共同遇到的问题。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用发展的眼光、改革的思维来解决面临的困难,激发文艺院团的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各文艺院团要抓住演艺业和旅游业结合的机遇,善于去培育市场、打造市场、占领市场,努力成为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省委、省政府将会更多地关心爱护这支队伍,尽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文艺工作者和艺术家们更好地在文艺舞台上发挥作用,为构建和谐心青海做出更大贡献。 2008年9月5日,省委召开常委会议,研究促进全省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工作。强卫书记就做好青海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工作,提出了四项工作任务,其中就深化文艺院团的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也作出了具体的要求。据蔡援讲,此后不久,强卫书记就提出了文企联姻的想法,并指示省上一些国有大型企业的负责人有选择地帮助我省文艺院团走出困境,壮大实力,实现共赢。青海油田公司积极响应强卫书记的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启动了和省民族歌舞剧院“文化共建”项目的合作事宜。
卓有成效的“文化共建”
2009年初,省民族歌舞剧院根据强卫书记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送文化到基层”和“文化共建”的指示精神,在省文化主管部门和青海油田公司党委的具体指导下,双方就开展艺术项目的创作、演出和专业辅导等活动,达到一致协议,开始开展“文化共建”活动。
两年过去了,按照蔡援的说法,通过双方的合作,确实实现了优势互补,发展双赢的目的,同时也和青海油田建立了真诚的友谊关系。青海油田公司党委宣传部长石力对此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9年,省民族歌舞剧院共五次赴青海油田公司开展“文化共建”活动,安排大型风情歌舞《羞涩火焰》、大型民族歌舞《青溜溜的青海》、大型风情歌舞《金歌热舞》、大型交响乐《展望未来》等重点剧目及演出小分队共计136人次,先后深入青海油田公司的敦煌、格尔木、花土沟基地及所属的管、站、点生产一线进行了一系列慰问演出,共演出28场,行程近3万公里,观众近一万人(次)。 2010年,省民族歌舞剧院在圆满完成重大政务性演出任务同时,坚持如期完成“文化共建”演出项目。组织策划演出了新年交响音乐会《展望未来》、青海油田公司企业文化节开幕式大型歌舞晚会《油田颂歌》、杂技主题晚会《高原精灵》、大型广场交响音乐周等重点剧目及活动。同时组织演出小分队到青海油田公司都兰县扶贫点以及敦煌、格尔木基地及所属的管、站、点生产一线进行慰问演出,选派舞蹈和音乐老师等专业人员赴敦煌进行企业文化专业辅导。一年来,共演出14场,行程2万多公里,观众近两万人次。省民族歌舞剧院的演职人员不顾连续演出和奔波劳累之苦,克服演出场所简陋及高原气候多变的困难,以高度的艺术责任感,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把具有高水平的演出节目奉献给广大石油职工,极大地丰富了坚守在高原大漠深处的石油职工的精神文化活动,有力地提升了石油干部职工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
在演出中,青海石油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给所有演职人员留下了难忘而深刻的印象。演出间隙,演职人员与石油职工一起交流谈心,参观生产设施,了解和体验石油职工的工作环境,感受青海油田开发建设的辉煌历程。正是有了这种深入的生活体验,省民族歌舞剧院编创人员从无私奉献的高原石油人的身上寻找创作灵感,创排了大量优秀的舞台作品。
由青年编导才让南加、郭娟等创编的男女群舞《创业者》、女子群舞《太阳花》、男子五人舞《足迹》,歌手李迅创作的歌曲《好好过年》,杂技《力量》以及大型歌舞史诗《我为祖国献石油》等剧目,无不深情地表达了艺术家们对高原石油人的敬意,诠释了高原石油人开发建设青海油田的辉煌历程以及他们对祖国、对青海的奉献精神和热爱之情。而青海油田公司通过和省民族歌舞剧院开展“文化共建”活动,使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油田特色的文化载体,有力地弘扬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柴达木石油精神,在建设千万吨级高原油气田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殷殷关怀暖人心
省民族歌舞剧院在保证重点艺术作品创作和完成省内外重大演出任务的同时,连续两年圆满完成和青海油田公司的“文化共建”任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不能不提到剧院内部科学有效的机制改革以及对演职人员富有人文情怀的关心。我省自2002年就对省直艺术院团内部机制进行了改革。多年来,在巩固以往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为探索内部企业化管理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省民族歌舞剧院积极探索内部企业化管理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内部人事、工资、分配制度。人事管理上,对事业编制封闭运行,对新进人员一律实行岗位聘任制,人事档案委托省人才交流中心代理;分配办法上,封存档案工资,实行效绩工资分配制度,向一线人员和处于艺术高峰期演职人员倾斜;内部管理上,积极推行成本核算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和经济目标责任制,九个内设部门中,有5个部门试行了企业化管理模式。良好的运行机制,极大地调动了演职人员的创作、演出积极性,演出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剧院的收入开始稳步提升,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
在演出中,无论是下乡还是跨省演出,每逢演职人员生日时,都会有院领导亲自组织为他们过生日。这次赴在敦煌演出,恰逢副院长王为的生日,省民族歌舞剧院领导班子就在宾馆房间里为王为举行了一个简单而热闹的生日会。而正是这种细节上的人文关心,使得演职人员感觉到一个集体的温暖,有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青海油田公司也确定由公司党委宣传部负责具体事宜,并指派专人来做衔接和协调工作。每一次到敦煌和格尔木演出,油田公司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都会亲临演出现场交流、座谈,问寒问暖,宣传部、工会和办公室的同志们悉心安排,热情服务,让演职人员的内心充满温暖……无疑,新年伊始的成功演出,预示着一个全新的、良好的开头。
我们因此有理由相信,青海民族歌舞剧院和青海油田公司的“文化共建”之花一定会开满油田,芬芳高原……(作者:王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