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至9月间,我省七个州市地(不含玉树州)的37个县市区集中进行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换届工作,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922名。其中,党委班子379名,政府班子230名,人大、政协班子310名,法检“两长”73名。
省委高度重视县市区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省委常委会专题进行了研究,并召开全省州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座谈会作了全面部署。各地普遍成立以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换届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主要领导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人大、政协领导密切配合的领导格局,为换届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各级组织部门在党委的领导下,切实担负起抓换届工作的具体职责,突出抓好“形成一个好报告、选出一个好班子”两件大事,认真落实“发扬民主、推进改革、严肃纪律”三项举措,确保了县市区领导班子换届工作有序、健康、平稳进行。各地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关于严肃换届纪律的各项要求,换届风气健康良好。中央第六地方巡视组对我省换届风气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换届纪律知晓率达99.2%,换届风气满意度、严肃换届纪律工作满意度和治理拉票效果满意度分别达到99.23分、99.13分和99.01分。
落实新青海建设宏伟蓝图,凝聚了党心民心。各县市区抓住起草和审议工作报告的契机,全面总结过去,准确研判形势,科学规划未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深化对中央和省委关于推动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理解,进一步把握本地区的现状、特点和优势,感受发展的成果,对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形成了共识,进一步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凝聚到科学发展上来,有效激发了干部群众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热情。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树立了正确用人导向。进一步加强对干部德的考察,在民族地区重点看干部是否有正确的民族观和在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中的表现,对立场不坚定、行动不坚决的一律不提名为换届人选。注重选拔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干部,先后提拔33名在玉树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等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突出的干部。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硬杠杠”,一批基层一线工作经验丰富、了解基层情况的干部进入了县市区党政班子,县级党政班子中有3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有430名,占班子成员总数的87%,较上届提高了11.8个百分点。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的用人导向更加鲜明。
发扬干部工作优良传统,巩固了五湖四海格局。旗帜鲜明地反对狭隘的民族意识和地域观念,不拘一格选拔干部,无论是本地籍干部还是外地籍干部,无论是汉族干部还是少数民族干部,无论是主体民族的干部还是非主体民族的干部,只要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就大胆地选拔使用。县级党政班子中非本县籍干部占到班子总人数的82%,其中,外州市籍和外省籍干部比例达到63.2%,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各地区各民族干部相互包容、取长补短、团结共事的良好格局。
在全省范围内统筹选用,配强了党政正职。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敢于打破以往惯例大胆选用干部,从省州党委部门选派5名干部到县区任政府正职,在民族自治州的部分县配备了其他民族的干部担任县长。县市区党政正职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有3名,学历层次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县委书记中有政府正职经历的15名,45岁以下12名,最年轻的为36岁。同时还配备了1名女区委书记和1名女县长。党政正职队伍的素质进一步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
优化县级班子结构,增强了整体功能。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领导班子结构的政策规定,结构性人选配备到位,党政班子平均年龄43.5岁,共配备女干部115名,党外干部105名,少数民族干部480名,分别占总数的10.6%、11.6%和48.4%,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分别较上届提高了2.3和1.1个百分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964名,占97.2%,较上届提高了1.1个百分点。一批熟悉工业经济、资源开发、财政金融、项目建设、生态保护等专业知识的干部进入班子,班子的专业知识结构明显改善,整体功能得到增强。
推进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完善了工作机制。认真落实领导班子配备改革要求,全面完成新一届县级党委班子各减少1名常委职数的任务。完善党委领导班子"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工作机制,在一些民族宗教、维护稳定等工作任务繁重的地区,由党委副书记兼任统战部长或政法委书记,增强了党委对民族宗教和社会稳定工作的领导力。按照有关要求,实行了工会主席由党委常委或人大副职担任的分工模式,落实了党委政法委书记不再兼任公安机关领导职务的政策规定,公安局长统一由政府副职兼任或担任政府党组成员。(作者:青组)
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zoom').style.fontSize=size+'p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