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青海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会议上,省委书记强卫指出,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长期以来青海各族人民不屈不挠与自然灾害斗争实践的集中反映,是青海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守望相助美好品格的充分彰显,是青海各族人民追求发展进步强烈愿望的生动写照。这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提供了生动教材。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有利于进一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深刻认识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在玉树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全省上下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尊重科学、敢于胜利,形成和展示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大爱同心是“情感基础”,坚韧不拔是“内在动力”,挑战极限是“精神支柱”,感恩奋进是“不竭动力之源”,四句话统一于玉树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这种精神既是我们取得抗震救灾伟大胜利的强大支撑,也是我们搞好灾后重建的力量源泉,更是我们努力实现新青海建设宏图过程中应该高扬的光辉旗帜。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生动诠释了“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深刻演绎了“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全面展现了“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并与之一起构成了建设新青海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把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引向深入,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和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力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价值
加强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怀。玉树抗震救灾中,大爱同心、无私奉献等民族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各族干部群众在大灾面前表现出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的尊严。我们应充分运用这些生动、感人、鲜活的事迹开展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形成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高尚情感,在磨难中立志,在实践中成才,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加强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增强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教育。以人为本、人的生命重于一切、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贯穿玉树抗震救灾工作的一条鲜明红线。党中央、国务院对玉树抗震救灾的各项部署,始终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玉树抗震救灾的实践,生动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以人为本的国家理念,生动体现了各民族同胞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强大凝聚力和骨肉深情。我们应大力加强抗震救灾以人为本的宣传,进一步培育大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和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直面灾难和艰险,从小事做起,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建功立业。
加强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灾难面前,从国家领导人到平民百姓,从国内到国外的华人,无不在担当起自己的一份责任。青年大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着成长与成熟,书写着责任与担当,传递着爱心与希望,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忧患意识,体现了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广大青年学生要继承弘扬伟大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勇敢地面对困难,无畏地担当人生,做无愧于良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的有为青年。
积极探索弘扬和培育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有效途径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在特殊时期的进一步升华、发展和充实。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宣传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是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契机。
把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贯穿到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中。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抗震救灾精神,了解青海在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等领域的重要地位,从而使广大学生升华热爱青海的情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开展演讲会、讨论会、社会调查、撰写论文、出版墙报、展出图片等多种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以“学习抗震救灾英模,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主题的专题学习,使学生深刻领会抗震救灾精神,自觉践行抗震救灾精神。
把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贯穿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将校园文化活动与抗震救灾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在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中不断增强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实效性。利用节假日、纪念日活动举办一系列融思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主题鲜明的活动,如“五四科技文化节”、“七月放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们在各种活动中感受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科学内涵。通过思政论坛、英模报告会、观看影像资料等途径将抗震救灾工作中涌现出的众多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把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贯穿到学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全过程。根据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努力形成符合青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增强学校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用之才。支持、帮助、鼓励、引导优秀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和艰苦的地区建功立业,为青海的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把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贯穿到学校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瞄准社会主义新玉树建设和新青海建设的需要,正确选择科学研究的方向,把科学研究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我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切实提高研究水平和质量,提升承担重大课题的能力,以高质量的研究确保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和服务,切实发挥智力优势。抓好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使科研工作与企业生产和市场开发相结合,同时在青海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多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扬中起到重要作用,推动社会进步,为政府决策服务,提高科研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把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贯穿到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各个环节。把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纳入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使各民族同学深刻理解青海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守望相助美好品格,深刻理解中国力量的内涵,更加珍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更加强化民族团结,更加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广泛开展抗震救灾精神主题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抗震救灾精神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和增强“祖国意识、团结意识、法治意识”和“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校园稳定。(作者:张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