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的青海,要保护生态、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创新研发、人才培养和推广应用。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科技厅、省科协等单位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生态保护三大历史任务,加快农林牧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健全基层农林牧业推广网络,不断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了保护生态与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的双赢。
农林牧业科技成果丰硕
4年来,我省在农业部门累计推广各类农牧业实用技术175项,取得科技成果225项,其中23项获得省部级奖励。如油菜杂交育种和马铃薯种薯脱毒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通牦牛、青海细毛羊、青海半细毛羊和柴达木绒山羊被认定为国家级畜禽新品种,杂交油菜、牦牛复壮、藏羊品种选育、全膜双垄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普遍应用。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由2005年的88%提高到90.2%,牲畜改良及本品种选育面由2005年的115.23万头(只)提高到205.6万头(只)。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推广三年迈出三大步,增产增收效果明显。这些成果的开发与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牧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农牧业科技成果从过去以种植业为主,转向农村牧区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种植业、蔬菜、农区畜牧业、生态建设等多个领域;从偏重高产转向高产、优质、高效并重;从重产中成果,转向产前、产中、产后兼顾。
“十一五”期间,中央和省财政累计投入林业科技推广资金2450万元,比“十五”期间高出近4倍,全省共实施林业科技支撑和推广项目117项,建立示范点20个,科技覆盖率达50%以上,林业科技贡献率提高了6%左右。尤其是全省各级林业科技推广部门结合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将林业科技成果和成熟、实用、先进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重点组织推广了汇集径流抗旱造林整地、容器育苗及造林、生态经济型树种繁育及无公害丰产栽培等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104项。推广和实施完成了汇集径流抗旱造林整地6.57万亩,风沙区杨柳深栽造林2.18万亩,优良乡土树种容器育苗2231万株,从而提升了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建设起点,增加了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增强了科技推广对林业重点工程的支撑作用。
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健全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网络,提高服务能力,促进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围绕这个目标,在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全省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农牧业、林业科技推广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省、州、县、乡四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据2009年全省林业站本底调查,目前全省有省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1个,州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8个,县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39个,乡镇林业站262个。其中,全省四级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共有专职推广人员1445人,各级技术推广站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推广人员已成为林业重点工程和生态建设的主力军。
同时,全省通过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示范县项目建设,已形成比较全面的农牧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全省8个州(地、市)43个县(市、区),现有县级农技推广机构152个,人员达2790人。其中农技推广站(中心)56个、畜牧兽医站(中心)52个、农机服务站35个、渔业站7个;乡级机构624个,人员2518人。其中农村经济服务中心248个、农技推广岗位919人,畜牧兽医站376个、人员1599人。
为探索创新农牧业科技服务新机制,去年省财政下达资金300万元,在西宁、海东、海北等地的6个县(区)选择6个农牧业示范园区、6名省级专家、60名农技人员、60名涉农大学生、60个科技示范村,组织实施农牧业科技工作者引领现代农牧业示范区与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如今各试点县在60个村建立了以蔬菜、果品、食用菌、花卉以及大田作物蚕豆、马铃薯、油菜等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由科技人员全程服务的示范基地60个,服务农户1.2万余户。
农技推广新机制和服务新模式的建立,充分提高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的科技服务能力,增强了农牧民科技务农意识,形成了“包村联户、包产量、包技术、包售后服务”的新型服务形式和利益联结共同体的科技服务模式。去年省级财政专项投入500万元,专门用于与省级农牧业科研教学单位的科技合作。共选派了283名农牧业科技人才赴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等8个专业研究所,进行动植物产品检测与检验、蔬菜栽培、草地生态监测与保护、植物与草原病虫鼠害预测与防治、动植物育种与繁育等专业的培训学习,还与国家高层次科研部门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沟通途径。
生态保护与发展实现双赢
4年来,我省农牧业科技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通过对制约我省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的示范与推广,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应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农牧民培训取得长足进步,农牧民素质大幅度提高,为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近年来,我省农牧业科技服务部门紧密结合农牧业生产实际,通过抓点带面、科技示范和科技承包,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栽培、旱作农业、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机化耕作、草原灭鼠治虫、草场改良治理、牛羊育肥、动物疫病防治等多项新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农牧业生产水平和效益,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到“十一五”末,农牧业科技对农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粮食、油料总产分别比2005年增加9.44万吨和4.75万吨。
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和农牧业科技培训等,有效提高了农牧民文化素质和掌握先进适用技术的能力。4年多来,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牧业科技培训51.18万人(次),每年平均有10万人(次)的农牧民和技术人员接受了不同形式的科技培训和科技咨询。
同时,在国家的支持下,我省农村能源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为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和保护农牧区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家共投资4.76亿元专项支持我省农村能源发展建设,直接受益农户达55万户。全省农村户用沼气已累计建设17万户,;建成大中型和养殖小区沼气联户沼气132处;建设沼气服务网点1713个,沼气村覆盖率达55.9%;培训农村沼气技工1.2万余人,初步形成了一支农村能源产业发展队伍;建设太阳灶16万台、光伏科技书屋1357个、生物质炉5.69万台。其中仅使用沼气和太阳灶,为全省农牧民人均增收节支76.7元。
在林业项目带动及科技推广和示范作用下,去年我省农牧民通过林业项目的货币收入近6.3亿元,同比增长48%。2010年,全省全面推开的林改工作,共核发林权证面积926亩,落实国家级重点公益林合同制管护面积1154万亩,兑现管护资金1.15亿元。同时,林业部门按照“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业发展思路,建设完成沙棘基地23.32万亩、枸杞基地5.96万亩,薄皮核桃基地0. 5万亩。一批项目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而且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