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西宁中心支行充分发挥金融宏观调控作用,结合我省实际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领全省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加大资金投入,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
强化窗口指导作用不断扩大信贷规模
2010年,搭建了金融形势分析、融通地方政府、会商政策部门、重大项目对接、银政企合作五大政策宣传疏通平台,完善了货币信贷政策的纵横向传导网络,为货币政策执行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建立了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社会发展政策、普惠金融政策、扶持“三农”政策的协调配合衔接机制,制定了《合理增长均衡投放2010年青海省信贷增长指导意见》、《关于贯彻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等政策性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循环经济等领域的信贷投放。2010年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同比增幅分列全国第二位和第三位,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担保补偿机制。截至2010年末,全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680.49亿元,同比增长27.88%;积极推动企业扩大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规模,2010年全省票据融资达79.49亿元,同比增长48.54%;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符合当地实际、适销对路的消费信贷产品,消费贷款品种和总量实现全面提升。截至2010年末,全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12.60亿元,同比增长40%。
探索支农新途径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2010年,人行西宁中心支行制定了《关于创新农牧区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三农”发展动力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牧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努力提升农牧区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实施意见》,全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641.25亿元,同比增长40.3%,高于全部贷款增速10.1个百分点。落实县域内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制定了《青海省鼓励县域新增存款主要投放当地考核奖励实施细则》。创新信贷模式,打造了“一县一品种,一县一特色”的信贷模式,推广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创建了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牧区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发展了大型农业生产设备、土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模式;指导农信社开发推广了专业合作社贷款、林权(草场)质押贷款、旅游门票质押贷款等信贷产品和担保方式。加大了支农再贷款额度的调剂力度,支持农信社、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增强支农资金实力,2010年全省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余额27.06亿元,累放52.25亿元。
发挥金融普惠功能加大藏区及民生领域信贷支持
2010年,人行西宁中心支行研究提出了落实青海藏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全部用于当地的优惠政策。制定了《关于支持青海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专业大户的信贷政策建议》。2010年,全省六个藏区贷款余额226.98亿元,同比增长22.50%。
出台了《青海省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与省财政厅等联合印发了《青海省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管理办法》;推广了“担保基金+银行贷款+政府风险补偿”的信贷模式,建立和完善了覆盖下岗失业人员、妇女创业、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村官”创业致富的小额担保贷款长效机制。截至2010年末,全省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余额1.86亿元,同比增长69%,累计发放贷款2.70亿元,受惠人数5823人。
创新了“政策性银行资金平台+高校管理平台+财政贴息平台”的助学贷款新模式,在贷款额度和受惠面上实现了新突破。截至2010年末,全省各类助学贷款余额2.04亿元,同比增长77.39%。
认真贯彻民族贸易贴息优惠政策,增强民族民品生产企业和“公司+基地+农牧户”模式带动较少民族发展的能力。2010年全省发放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贷款3.40亿元,同比增长75%。(人行西宁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