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山”牌鸡腿红葱、“乐都”牌长辣椒、“青乐”牌紫皮大蒜、“圣域”牌蚕豆、“循化红”线辣椒……近年来,我省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一村一品”,在黄河和湟水河流域已经有15个农产品注册为青海省名牌产品,18个农畜产品加工产品成为青海省著名商标,其中,还有4个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这让人不禁要问——青海名牌缘何多姓“农”?
苏尔吉村的启示
湟中县共和镇的苏尔吉村海拔2600米,在我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一村一品”的过程中,苏尔吉村全村两千多亩的土地中,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1600亩。
“用温棚种菜,一亩地的收入是大田的30倍,就是露天种植蔬菜,一亩地的收入等于6亩大田的收入。"青海省农牧厅经济作物处处长李青川解释。
农民是最讲究实惠的。只要见到了同村的人种菜比种大田挣钱,在温室大棚种菜比种陆地菜赚钱,他们就会跟着学。没有资金、良种怎么办,种出来了怎么销售?
为此,政府每年拿出300万至600万元的资金支持新品种引进、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科技人员常年在田间地头跑,保鲜储藏、无公害生产等关键技术手把手地教。蔬菜种植面积一年年大了,蔬菜产量有了一定规模,接下来还要注册商标,打造品牌,走产业化之路了。
苏尔吉村的经历在我省河湟流域的很多农村一遍遍上演。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省开始建设”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农牧业。从农户各种各的地,品种、品质、产量得不到保证,特色优势很难得到发挥的过去到如今的发展河湟地区特色农牧业和"百里长廊"建设。经过一系列引导、推广,我省已初步形成六百多个专业村,大多集中在西宁和海东地区。其中,种植业专业村450个,蔬菜、果品、花卉等经济作物已经成为我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特色催生品牌
走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农牧业现代化之路,着力坚持生态化的发展方向、推广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创新组织化的经营模式、形成一体化的保障机制,这是省委、省政府围绕探索实践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中提出的发展思路。在这条主线引导下,我省特色农牧业发展初具雏形。今年,关键是要在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上狠下功夫。
强化百里万棚蔬菜、百里万亩薄皮核桃、百里万头奶牛、万里万头仔猪工程建设,打造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创建15个国家级粮油高产示范县、5个省级粮油万亩高产示范县,新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100个,特色产业化生产基地32万亩。扶持建设规模生猪、奶(肉)牛养殖小区(场)30个。创建4个国家级设施蔬菜和两个露地蔬菜标准示范园。
有了特色农畜产品,还要打出自己的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扩大我省特色农畜产品在省外市场的销售份额。“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都是青海的优势,因此,今年省农牧厅将制定出台《农畜产品品牌战略实施意见》,推进十大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的质量认证和品牌申报。
品牌显现效应
“大通”牌蔬菜、“圣域”牌蚕豆等15个生产的农产品注册为青海省名牌产品。 “牧羊仔”牌胡萝卜浓缩果汁、“天露”牌乳制品、“海拉里”牌牛羊肉、“绿草源”牌牛羊肉、“藏羊”牌地毯等18个农畜产品加工产品成为我省的著名商标,其中,4个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高原农畜产品品牌已经显现。
通过打造和培育品牌,我省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产品竞争力更强。就拿土豆来说,互助的土豆出名了,上规模了,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来这里收购。在专业合作社的统一收购销售下,价格有了保证,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同时,土豆加工淀粉、粉丝等深加工企业入驻我省。
新鲜的草莓要装在精巧的盒子里卖,吃了多少年的核桃有了名字。看到了品牌带来的好处,我省农牧产品注册品牌的数量逐年增多,农牧产品已经成为我省三大品牌方阵中的一员。今年,农牧产品、工业、旅游等产业的商标注册又将是我省商标品牌扶持的重点。
问题急需解决
从“一村一品”到“一乡一业”甚至是“一县一业”,我省特色农牧业从规模化逐步发展到品牌化,在如何走向市场化的环节中,储藏保鲜设备少、市场体系和农业检测体系不完善这三大问题成为我省特色农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某公司在贵德施工时,所需的大量蔬菜不是从贵德当地买,而是跑几个小时的路程来西宁海湖路综合批发市场买,为什么?原因很简单,贵德作为蔬菜产地,没有产地批发市场,购买者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一家一户去收购,所以会舍近求远,去西宁的批发市场集中采购。因此,产地批发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的作用很重要。今年,我省就要弥补产地批发市场不足,市场体系不健全的短板,同时,配套建设保鲜库,通过保鲜储藏,反季节销售。
此外,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我省在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有绿色生态的理念和要素。因此,省农牧厅提出尽快完善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到产品质量、加工包装等诸多环节统一规范的农畜产品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同时,逐步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牧业投入品为补充的质量认证体系,力争在绿色生态农畜产品品牌培育上实现突破,提高特色农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作者:花木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