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三十年前,如果让小朋友画一幅未来城市的图画,那一定是工厂遍地,烟囱林立,如果少了冒着浓烟的烟囱,仿佛不足以说明经济的繁荣。面临全球变暖,能源危机和新一轮的世界产业革命,如果再让小朋友们画一幅青海未来的蓝图,他们会怎么画呢?
9月11日的青海绿色经济高峰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带着我们用更广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和更深刻的思考描绘着这张蓝图。这是一次关注绿色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思考,这是一次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多维度透视,这更是一次对青海绿色经济发展的期待。在从世界走向青海的绿色之旅上,青海蓄势已发。
青海有条件筹建大规模光伏发电与水电结合的国家综合能源基地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严陆光
此次论坛召开前夕,中国科学院学部组织有关院士与专家,开展了青海大规模光伏发电与水电结合的国家综合能源基地的研究,严陆光提出了在我省筹建大规模光伏发电与水电结合的国家综合能源基地的建议。
严陆光分析,大规模光伏发电适宜在荒漠地区开发利用,但供电的不连续性与不稳定性,使之必须与其他电源组成综合系统。与光电配合组成综合电源系统,水电是一个较佳的选择。由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太阳能资源丰富,黄河上游已经建成总装机近590万千瓦的水电基地,青海省已将光伏产业列为支柱产业,青海的高电压电网有良好基础,这些都使得青海成为筹建光电与水电大规模国家综合能源基地的首选对象,而且青海有可能在2020年建成我国第一个光伏发电与水电结合的千万千瓦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向亿千瓦规模基地发展,成为我国大规模光伏发电的中心。国家综合能源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解决能源问题,而且可以推动荒漠地区的环境改善,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具有积极的环保作用。
第一篇章——聚焦青海 对青海发展绿色经济提出四点建议
国务院参事 刘燕华
“我特别欣赏这次会议的主题——绿色经济·从世界到青海,这是青海的一个长远目标,也是青海的一种战略眼光。”国务院参事刘燕华一开讲就表达了自己对青海举办这次论坛的赞许和肯定。
刘燕华以绿色发展战略思考为题作了大会主题报告。刘燕华认为,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特征,需要技术、政策与商业模式的共同推动,而发展绿色经济离不开循环、低碳、生态三大技术支撑。报告中,他对我省发展绿色经济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在绿色经济的框架下,推动包括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合理消费等在内各领域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落在节能减排、环保、能源效率提高上,落在传统产业改造和提升上,落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上。第二,低碳技术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适用技术的层次体系,建立技术梯度转移机制。第三,通过低碳技术和产业政策,扬长避短,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四,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要在国际交往中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第二篇章——发现青海 青海的五个战略定位和三大绿色产业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刘毅
刘毅从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分析了我省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区、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重要的低碳型原材料生产基地、青藏高原战略性资源开发与加工基地、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这5个方面是青海的战略定位。尤其是青海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及能源和电力资源,交通运输条件相对便利,可以建设成为青藏高原战略性资源开发和深加工基地。
从这种特殊的战略定位考量青海的发展方向,青海可以依托光伏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循环经济项目和资源地加工转化项目,建设“绿色低碳”的太阳能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依托青海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构建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升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生态价值,树立优质品牌,实现优质优价;以西宁市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基础,以发挥比较优势为核心,以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为根本,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发展盐湖化工产业、清洁能源、石油化工和有色金属产业,将青海建设成为基于清洁能源的“低碳”原材料生产基地。
第三篇章——经略青海 实行“两段式”草地畜牧业生产模式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孙鸿烈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书记、研究员 赵新全
“畜牧业的发展分原始畜牧业、传统畜牧业、现代畜牧业和生态畜牧业四个阶段,我们研究认为,青海绝大部分地区还是原始和传统畜牧业,青海应该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赵新全诠释了他与孙红烈院士通过5年的局部实验分析得出的结果。根据研究,青海牧草每年6月至8月营养好,但9月却是牧草需求量最大的时候,牧草生产与家畜营养需求季节性不平衡,这造成家畜“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如果能实行夏秋放牧繁育,秋冬将羔羊和淘汰母羊舍饲育肥的“两段式”草地畜牧业生产模式,可以提高出栏率,加快饲养周期,增加牧户经济收入,减轻冬春季节草地放牧压力,维持草地可持续能力。同时,天然草地可以实行“取半留半”的原理,合理利用未退化的天然草地。具体来说,海北藏族自治州建立以羔羊生产为核心的生产体系,加快畜群,发展高效现代畜牧业;海南藏族自治州以牧场、农场带动农户规模化经营,以科学种草养畜为主要内容;黄南藏族自治州以有机产品生产为核心;玉树、果洛则实现草畜平衡,以牦牛乳业发展带动生产方式转变,走“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以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产业发展。
第四篇章——畅谈青海 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潘建成
近几年,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开始明显加快。潘建成用一组数据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集中在中西部接合区,而青海正是处在这个特殊的位置。青海已经进入经济加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青海提出发展绿色经济是非常有魄力的。
青海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青海的大事,也是中国的大事。青海地理位置特殊,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正因为青海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发展绿色经济就是发展生态经济,强调生态资本在经济建设中的投入效益,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青海境内资源丰富,是我国资源的巨大仓库,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资源将使青海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在全球遭遇能源危机,社会经济大转型的重要时期,青海发展绿色经济可以避免走“先污染浪费再治理”的发展模式,青海可以“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
青海资源丰富,但生态系统相对脆弱,根据生态效益理论,我们从统计数据中分析得出,青海应大力发展有色金属、电力、农业绿色产业,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作者:花木嵯 张海虎 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