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尤其是自2005年10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成立以来,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这片全国面积最大、唯一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级试验区在规划体系建设、政策措施研究、科学技术攻关、扩大招商引资、节能降耗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初见成效,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全面起步,在创建高原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打响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品牌上迈出坚实一步。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9.3亿元,较2005年增长85.1%。其中,工业增加值205.92亿元,较2005年增长98%,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7.5%。
最近,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相关新闻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拿出471亿元,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推介会在北京举行……随着循环经济发展瓶颈的不断破解,以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要载体,我省循环经济进入全面加快发展时期。现在,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四个园区中,几乎走进每一家企业都能看到一个循环圈,在构建“六大产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中,园区先后引进了中盐集团、中农集团、中航集团等一批实力较强的大企业,试验区主导产业项目呈现出建成一批、在建一批、规划一批的良好发展势头。
为了增强园区发展后劲,海西投资91亿元,实施了一大批事关海西长远发展的交通、水利、电力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德令哈、格尔木等重点工业园,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工程陆续开工建设或建成投运,独立工矿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同时,把节能减排、生态建设,作为推进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基础。试验区关停了西部矿业自备电厂、锡铁山粗铅冶炼厂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在基数较低的水平下持续下降。着力加强315国道及城镇绿化工作,积极开展青海湖流域天峻段及都兰、乌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此外,科技创新和引进应用作为推进试验区建设的突破口,海西已经累计实施各类科技项目386项,在盐湖提钾、提锂、提镁、提硼,有色金属采选以及废矿利用等方面取得科技成果136项,青海锂业吸附法提锂技术、盐湖氯化镁锂硼联提技术等46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先后引进了巴斯夫天然气裂解、海德鲁电解金属镁等多项国内外先进技术。随着这些成果在相关领域和行业的成功应用,试验区在资源综合开发、产业循环链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批涉及循环经济的重点项目相继开工,一批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一批先进生产技术和装置相继落户。目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到了全省的70%。循环经济成为了我省转变发展方式、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牛鼻子,成为了实现“四个发展”特别是跨越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突破口。 (作者:花木嵯 张百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