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领导班子
题记:翻开青海省的工业发展史,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青海钾肥厂———今天的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即便是在改革开放后的10多年里,其产量、规模、效益及影响力还不及省内任何一个中型国有制造企业。而如今,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青海省四大优势资源型企业之一、省级财政税收大户、也是国家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内的龙头骨干企业。
纵览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探究企业的经营内幕,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无疑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大外因,一个自强不息、团结进取、负有历史责任感并充满活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领导班子,始终是企业扬帆逐浪、做大做强的动力和灵魂。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全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新思维、新技术、新的企业管理理念、新的管理制度,不断促使企业更新技术、扩大规模。在集团公司领导的高度关注和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制约钾肥生产规模化几十年的难题和瓶颈一个个被突破:自主研发的大型采盐船投入使用,1996年研制成功了反浮选冷结晶技术,并于当年实施了40万吨扩能改造,使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氯化钾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实现了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中的第一次飞跃。
清醒的集团公司领导层并没有因此止住拓展的步伐,200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支持下,青海100万吨钾肥项目被列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首批十大项目之一,这也是十大项目中唯一的产业化项目。2000年5月开工建设,当年生产钾肥90余万吨,2006年实现达标、达产,产量达到105万吨。2007年,集团公司生产氯化钾195.98万吨,销售钾肥186万吨,实现氯化钾销售收入36亿元,实现利润20亿元,上缴税金4.2亿元。2009年集团公司生产氯化钾222万吨,销售钾肥208万吨,实现氯化钾销售收入55亿元,实现利润28.98亿元,上缴税收6.8亿元。
过去的10年,集团公司钾肥生产累计实现利润约10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为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过去的10年,也是几代盐湖人长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之后厚积薄发、做强做大的10年:建成了中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产能由50万吨发展到230万吨,累计生产钾肥约1300万吨;抓住历史机遇,2000年首次摘掉亏损帽子,10年创造约100亿元的利润;全面实施了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目前已经投资125亿元并规划投资600亿元,加速实施三大基地和五大产业集群的建设。
科技作先导 管理出效益
在距今不远的10年前,集团公司的钾肥生产装置不能达产达标、产品质量低下、货款大量沉淀、工资发放困难,企业亏损严重、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领导班子痛定思痛,“绝不能捧着金碗要饭吃!”在看准了钾肥市场的广阔前景基础上,全力规划钾肥生产的进一步扩张和提升,百万吨钾肥项目随之实施。而企业在大规模发展的背后则是科技的引领与管理制度的现代化。
2000年,集团公司在西方国家对华先进技术重重封锁的环境下,组织科技人员昼夜攻关,自主研发制造了技术领先的水采船,解决了原料采集工序中多年受制的瓶颈,并获国家重大国产化项目成果奖;2001年,自主研发的冷结晶反浮选技术又确保了规模化钾肥生产的快速与优质,获国家知识产权金奖,2002年盐桥牌商标获国家驰名商标,2005年氯化钾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2009年百万吨钾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据统计,近年来集团公司先后完成了24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研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6项。完成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3项。获科技成果24项,5项处于国际领先,11项达到国际先进,攻克了6项产业化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
正是由于发现培养了一大批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科技及管理人才,建立了一支技术过硬、敢打敢拼的科研队伍和管理团队,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才有了今天的辉煌,也才敢于规划和实施更加大胆的后期综合利用项目。
集团公司的领导对企业管理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们说,一个企业就像是一支足球队,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职责,要想赢得比赛,队员就必须密切配合,各负其责,遵守规则,切忌出现“不到位”、“不补位”甚至“越位”的现象。正是基于这种理念,集团公司的每一个员工特别是领导都养成了按职责、流程办事的良好习惯。员工与员工、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支持,相互“补位”,协同作战。而每一位企业管理者也都是一个好教练,带好自己的队伍,制定好赢得比赛的战术,提高员工竞技比赛的能力。各级领导班子和成员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工作能力,增强发展项目、开拓和建设的能力,并做到了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加快项目建设,加强造价控制、工期安排和质量管理。
通过加强管理、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和实施“控制与发展、扩大主业、做强做大”战略,企业实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目前,集团公司员工由3800人增加至近万人,两个上市公司的市价达到1100多亿元,资产总额由20亿元增加至209亿元,销售收入由不足5亿元增加到约55亿元,上缴税收由l亿元增加到约7亿元;2008年首次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排名496位,2009年排名426位,成为青海省支柱企业。
抓住历史机遇 开创辉煌明天
2009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集团公司的经营和销售也受到了—定的影响。领导班子审时度势,以战略眼光对企业今后的发展进行规划和调整,在继续稳定和扩大主导产业钾肥生产的同时,抓住发展低碳经济的历史机遇,加快综合利用一期和二期项目的实施。2009年,就在许多企业遭遇“寒流”走入低谷时,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枝独秀,经济实力和各项工作保持良好势头,钾肥产销迈上了新台阶,产量首次突破220万吨,同比增长2.45%;销售208万吨,增长55%。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的要求,集团公司加大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力度,积极打造高附加值产业链,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青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说起循环经济、综合利用,集团公司的每个领导都如数家珍,他们一致认为,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就是要着力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盐湖资源与天然气资源、煤炭资源的结合,使产业链延伸,做到无污染、无排放,实现钾盐向钾碱、无机向有机、有机向精细化工、化工行业向有色金属行业的跨越,实现盐湖资源的深度开发、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2009年,集团公司已开工项目总概算约130亿元,完成投资72亿元。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已建成进入试车阶段,综合利用项目二期工程计划于2010年底基本建成;其中金属镁一体化项目、西宁甘河工业园聚氯乙烯一体化项目、特立镁镁合金压铸项目已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今年7月27日开始开工建设,项目总概算投资约250亿元,预计项目2013年建成试车。同时,着手在内地选择合适地点设立大型物流中心,解决产品运输、储存等问题。
如果说今天的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迈上了产业发展的快车道,并遥遥领先于全国同行业,那么明天的集团公司会是什么样呢?党委书记、董事长安平绥侃侃而谈:总体目标是建设三大工业基地,即大型钾盐工业基地、镁工业基地、PVC工业基地;建成五大产业群,即钾盐产业群、钠盐产业群、镁盐产业群、锂盐产业群、氯(气)盐产业群。中期目标是2013年实现总资产450亿元,销售收入近300亿元,利润80亿元,税收30多亿元,提供就业岗位约2万个,职工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同步增长,并挺进中国500强行列。远期目标是通过资源综合利用,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全部装置达产达标,预计年销售收入达到700亿元。
一个好班子和一群干事业的职工
当一个企业进入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领导班子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会对企业经营、企业职工乃至未来走向产生巨大的影响,集团公司的领导班子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多年来,领导班子坚持不放松学习,无论政治上还是业务上,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用最新的科学理论充实头脑、指导工作。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人人都是行家里手,实际工作中个个都身先士卒。科学管理、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在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理念中。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集团公司先后制定出台了《党委工作条例》、《党委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党政议事规则》、《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实施条例》等多项重要制度,使企业领导班子建设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同时,坚持每年一次定期召开职代会和工代会,不断探索和创新职代会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职工参与企业强化民主管理的作用,拓宽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满足职工群众对事关自身各方面合法权益的诉求。2010年开始,积极探索和改革“双代会”形式和程序,在简化会议议程和程序、缩短会议时间的同时,增设了“职工代表论坛”环节,让职工代表的重要建议和提案在论坛上得到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民主管理的效果更加明显。
为搞好团结、维护团结,集团公司领导班子认真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始终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和程序研究决定“三重一大”问题,坚决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集团公司主要领导也一视同仁地对待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做到公正处事,不分远近亲疏,不厚此薄彼。由此形成了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团结共事的良好氛围。
创新用人理念,不拘一格用人才,这是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盐湖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中人才成长的规律及新时期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高要求,集团公司不断完善用人新机制,不断满足企业发展对高层次、紧缺人才的需求。他们打破用人传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拓宽用人渠道。同时建立了引进紧缺人才的“绿色通道”。吸引了全国各地一大批有志于盐湖开发事业的优秀年轻人才。集团公司现有专工39人,包括证券管理、法律事务、盐湖化工、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专业化和专家级人才。
以人为本,关爱职工,让员工全方位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随着企业实力增强,集团公司职工年人均收入已经由1997年的8000多元,提高到2009年的52800多元;集团公司还积极拓宽职工收入渠道,引导职工在三元、晶达科技、山西文通盐桥等公司投资入股,通过职工参股,进一步实现资本联合、联股连心,相当一部分员工获得了较为丰厚的投资回报;此外还投入大量资金改善职工的居住环境,在西宁建设离退休基地,在格尔木建盐湖嘉苑小区,并拨付专款解决了生活区的“亮化”和“美化”,大大改善了生活区的人居环境;集团坚持以人为本,关爱职工身体健康,建立了职工定期体检制度;各级工会组织持之以恒地开展了“职工食堂达标竞赛”活动、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好各单位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在外人眼里,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大气粗,但在他们报销的差旅费中,火车票基本上是硬卧,飞机票也是普通舱,住宿费也有严格的规定。用“守着聚宝盆过起紧日子”来形容领导班子成员的节俭并不为过。多年来,集团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严于律己、清政廉洁,总是以“企业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的精神扎根盐湖,勤政高效地为加快企业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集团公司的大发展,很多问题需要他们研究定夺,而做好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于是,每周最多休息一天已成为集团公司高层不成文的规定。周末,无论是在似火的骄阳下还是在北风的呼啸中,在生产车间、销售现场、项目建设工地都留下了班子成员的身影。主要领导即便是在身体不适、腰疼加剧的情况下,做为企业的当家人,也经常站着主持会议,绝不因身体的原因影响工作。他们就是这样为中、初两级管理人员树立起勤俭持家、廉政勤政、居安思危的好榜样。
每天,察格公路上总是有几十台大巴车来回奔跑,这是集团公司为职工上下班提供的交通车。在告别了居住在盐湖上的日子后,所有职工都在格尔木市的盐湖小区里安了家。丰厚的待遇、优美的环境让职工们心情舒畅,他们朴实的想法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做大做强的企业里,有这样一个锐意进取并能同甘共苦的领导班子,未来的企业会更加辉煌,未来的生活会更加美好。(作者: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