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优干宁镇一处新落成的“三江源”生态移民村。 本报记者 王汉超摄 |
也许是对孕育自己的这片土地太过眷恋,已流出青海的黄河,蜿蜒徘徊后,掉头折返,再次扎进母亲的怀抱,而后才依依东去。
这里,就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世界屋脊东部边缘上那片黄河也割舍不下的土地。这里峰峦峻拔雄浑,河谷壮阔温润,总能触动灵魂,给人独特的心灵体验。然而,这里也集纳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另一面,山大沟深、环境脆弱、灾害频仍……拖累区域经济的发展。
艰苦的自然条件,造就了黄南人对生存发展机遇的敏锐,更锻造出他们迎难而上的劲头。攻坚战、持久战;新思路、新举措……“十一五”期间,黄南广大干部群众紧紧抓住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青海等省藏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凝心聚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摆开了与贫困落后作战的浩大阵势,舒展出蓄势勃发的发展之美。
穷则变
探路:一方水土如何养好一方人
种植业以马铃薯、小麦、青稞为主,亩产徘徊在100公斤上下,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外出靠狭窄的山路,饮水困难,有的人家需要一个劳力整天专门到山沟底驮水……
虽然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群众生活困难早有耳闻,但踏入同仁县黄乃亥乡热沙村、年都乎乡直尕日村、尖扎县坎布拉镇德洪村等村寨的时候,真真切切的贫困状态还是刺痛了我们的心。
这是一组令人心酸的数据:全州4个县,国家与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各占两个;贫困村占全州建制村总数的70.7%;去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633元……
“某种意义上,黄南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所有发展特点和困难,贫穷落后是黄南最大的州情。”黄南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李选生说,在这里,发展就是扶贫,扶贫就是发展。
随着扶贫开发的持续推进,黄南州贫困发生率由2000年的76.5%下降到2009年的21.79%。但按青海省2009年新的扶贫标准,全州贫困人口尚有9.02万人,约占农牧民总数的46%。
一方水土咋就养不好一方人?老天对黄南其实也不薄。单论资源,南有高原草场,北有河谷良田,从畜种到作物,从能源到矿藏,可谓丰富多样。
“贫穷,像挥之不去的阴影。看‘贫’字,下面多少资源都不够‘分’;看‘穷’字,使多少‘力’都填不满无底洞。”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副局长若见说,被戏称为“黄果树”的黄南、果洛、玉树地区,穷就“穷”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社会形态特殊,一般发展带不动,常规政策难奏效——
以前,每户发一两头牛羊就能扶贫,解得了群众燃眉之急,但是现在,“造血”重于“输血”成为共识,对于黄南,脱贫的“后劲”到哪找?
以前,牧民增收靠多养牲畜,不去管草场的承载能力,但是现在面对脆弱的高原生态,这样下去将付出资源耗竭、环境破坏的巨大代价。要发展,环境的瓶颈怎么办?
以前,扶贫主要是给钱给物,现在更重视提升人的素质,但农牧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观念落后,信息闭塞,想致富,技能素质的问题咋解决?
新阶段的扶贫之路,期待转变。
“创新扶贫开发思路,转变扶贫开发方式,我们的答案是践行‘大扶贫’理念,走产业化扶贫之路。”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罗松达哇说,要变扶贫开发资金“撒芝麻盐”为配套集中使用,变单村独户、分散单一实施扶贫开发项目为统筹规划、连片开发,变等靠式扶持为启动内力脱贫。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镇多特村、秀甲村,宁木特乡作毛村等3个村,集中使用整村推进项目资金在县城修建、购买商铺,修建汽修厂,由各自村委会统一组织经营,年底给贫困户分红。今年,仅多特村租金收入近26万元,每家贫困户可得分红1500多元。
黄南扶贫方式转变,恰恰抓准了产业扶贫这个切入点。全州组织实施了141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项目,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建筑业等各个领域,基础设施和公益建设也随之跟进,扶持贫困群众19160户,105784人。
变则通
前行:潜力从沉睡中醒来
20多公里的隆务峡,谷幽水湍。行进在这个通往州府同仁县隆务镇的咽喉要道,峡谷石壁上一幅幅充满浓郁藏族文化气息的壁画、彩绘不时跃入眼帘。
黄南是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集中、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已列入州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就达12大类75项。其中,在同仁县隆务河一带有着悠久传统的唐卡、堆绣与泥塑等“热贡艺术”,去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产业发展要件与原来的工业基础关系不大,一些贫困落后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综合效应可能比发展传统产业更具有‘区位优势’和‘禀赋优势’。”凭高远眺的黄南人敏锐地把握住了文化旅游这个当地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最好的一幅卖到15万元,销路不愁,还没画就已预订出去了。”隆务镇吾屯上庄的桑吉本今年29岁,10岁起就开始学绘唐卡。随着唐卡的产业化开发,他和哥哥每年能画出三四幅唐卡,纯收入超过30万元。
如今隆务河两岸的多个村寨,几乎是“人人作画,家家从艺”,一幅幅色彩艳丽、工笔细腻的唐卡作品从农家庭院走向世界。一边是苏醒的文化活力,一边是西部大开发的潮流带动,合力之下,黄南涌现出热贡文化企业19家,从事热贡文化产业人员增至近万人,2009年收入达到9800余万元。
日前,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黄南全面启动建设。州长多杰才让说,这是文化部批准的全国第三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着力推进热贡文化生态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力争使黄南在文化产业引领农牧民脱贫致富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方面走在四省藏区前列。
面对高原脆弱的生态,正视发展与环境的矛盾,黄南人脱贫致富的急迫并没有影响其对科学发展底线的坚守。为了这一方净土,金矿项目搁置了,利税大户停产了。但黄南人也不想“守着美丽受穷”,反而发掘出环境保护的“红利”。
地处“世界无公害超净区”,河南县的高原草场一马平川,被誉为“天堂草原”。但这里人、畜、草矛盾突出,生态与增收面临两难选择。
“要用4只甚至3只羊,卖出原来5只羊的收入”,曾任河南县委书记的黄南州委常委、宣传部长蔡风祥说,2004年河南县转变发展思路,决定发展有机畜牧业实现减畜增收,“这个发展战略是全县人大代表举手通过的”。
如今,河南县取得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基地、生产、贸易”三项认证证书,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还经环保部批准成为国家第三批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当年每斤1.5元都不好卖的牦牛奶,现在收购价就到了4元。而对有机牛羊,平均每只羊牧民多卖20多元,每头牛则多卖100余元。
初战告捷,坚定了黄南州推动有机生态农牧业的信心。他们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开始在四县牧区建立有机生态畜牧业基地。同时,从果品、蔬菜示范基地着手,逐步推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规范,发展有机农业。
通则久
清障:路畅方能行远
当被问到“扶贫开发面对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副局长若见没有说环境恶劣,也没有说资金短缺,甚至没有说底子薄弱,而是毫不犹豫地蹦出“思想观念”4个字。
在尖扎县坎布拉镇直岗拉卡村,清澈的黄河岸边,是村民们开办的“藏家乐”。回想起4年前的开办过程,村支书尖措不无感慨:“政府做了我6次工作,还带着我们去贵德县考察,我们第一批6家经营户才开始起步。没想到当年纯收入就有7000元,去年接近6万元。现在村民积极性越来越高了,已有37户经营‘藏家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扶贫开发难免后劲乏力、行之不远。黄南州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千方百计为走出贫困清扫路障。
唐卡艺术从寺院走向市场,最让一些老艺人担心的就是绘制质量。据桑吉本介绍,在隆务镇吾屯上庄,真正好的作品每年也就20幅左右。急功近利出不了精品。为了制止以新充旧、颜料作假、粗制滥造等现象,同仁县建立了热贡艺术职业技能鉴定站,成立了热贡艺术鉴定中心,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热贡唐卡制作地方标准。
为弘扬热贡艺术并规范其发展,政府一直鼓励热贡艺术家广带学徒,并在中小学开设热贡艺术课,扶持热贡艺术职业技术教育。黄南州扶贫开发局局长闹日介绍说:“过去以师徒传授为主,很多技艺秘不外传,不许妇女绘制唐卡。现在不仅破除了旧俗,一些资深画师还到学校义务讲学,收养孤儿无偿传授。”
有机畜牧业运转,更得处处执行严格的标准。河南县有机畜牧业办公室把有机养殖技术规程和有机畜牧业生产管理体系汇编成了厚厚的两本书,向散布在草原的每个牧民普及。这项工作持续了两年,预计年底前完成。同时,建立养殖、加工、流通可追溯机制,使每只羊都有了自己的档案,戴上了二维识别码耳标,今后通过电脑网络,能够从餐桌、超市一环一环追溯到牧场。
为了休养恢复“三江源”的生态环境,“生态移民”搬出来了;为了解决生存条件恶劣村落的贫困,“易地扶贫”实施了。下一步如何发展,让他们“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除了资金和产业的带动,最重要的就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黄南,这方面的培训多种多样:外出务工人员有就业知识、法律法规等素质培训;农牧民有唐卡绘画、藏服裁剪、民族歌舞以及畜疫防治、暖棚养殖、丰产栽培等培训。
政府主导之外,社会力量的参与更不容忽视。河南县的尕布藏传统藏医职业技术学校,由县藏医院原副院长才布扎个人投资兴办。在藏药课上,来自托叶玛乡的公保加告诉记者:“这里的藏蒙医药课,在四川、甘肃、西藏都很有名,我就是慕名来的。”据介绍,在这里学成的藏医,拿到10万元的年收入不成问题。
路畅方能行远,组合拳连环出击:2009年,新组建的政府组成部门——黄南州扶贫开发局挂牌了,机构职能更充实了;“户帮户、一扶一”多元帮扶格局铺开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展开了……
“黄南经济发展滞后,表面看是经济总量小,发展基础薄弱,实际上根本问题在于发展方式的落后。”李选生说,“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黄南将把转方式的主攻方向放在发展文化旅游业、生态农牧业和推进城镇化上,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低碳经济之路。
所有见过混浊黄河水的人,看到青海境内清澈温婉的黄河水,都会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感动与亲近她的冲动。如今在这片独具魅力的大地上,更多的转变正在进行,更多的攻坚正在发力。我们由衷地祝福黄南:“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