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点击数: 发布日期:2011年03月09日 双击滚屏 |
本报记者 程晖 到青海省工作已整整4年的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省委书记强卫,与青海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每年除夕,他都是和当地群众一起度过的。 “今年大年三十这天,我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德县河西镇下排村,到困难群众周太家中慰问,和他一起过年。走进他家厨房,看到刚炸好的麻花、油饼,新鲜的牛肉、羊肉,还有蔬菜、水果都放满了,我非常高兴。”强卫表示,“每当看到他们生活幸福、日子红火的时候,我就感到高兴和欣慰;每当看到有的群众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我就感到不安和内疚。” 3月3日下午,在青海大厦,强卫就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热点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青海发展驶入“快车道” 记者:和4年前相比,你感觉这几年青海发生了哪些变化? 强卫:和4年前相比,我感觉到青海人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另外,现在到过青海的人,都会有一种直观的感受――现在的青海已经成了一个“大工地”了。每次调研时,我都在一些县城看到数量众多的塔吊。在青海,现在没有哪个村子不在盖新房。有的是政府支持的保障房,也有群众自己掏钱盖的。看到这样的景象,我很感动并为之振奋,这预示着青海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大家都熟悉一句古诗,叫“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过去的青海,在人们心目中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今天的青海,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经济加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的关键阶段。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正如搏击长空的雄鹰,振翅高飞,蓄势勃发。 我可以给你列一组数字:“十一五”以来,全省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54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50亿元,年均增长13.1%。青海5年内累计完成投资3359亿元,是“十五”期间总投资额的2.4倍。2010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4亿元,比2005年增加141亿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54元,比2005增加5797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62元,比2005年增加1697元。 总体来讲,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今天青海发展的基础不断改善,综合实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形象和知名度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逐水草而居”将成历史 记者:青海在“十一五”期间对民生非常重视,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另外,在民生方面,“十二五”期间青海还将有哪些举措? 强卫:虽然青海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经济总量不大,但青海人的幸福指数不能比别人低。如何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呢?我个人体会,就是要让群众衣食无忧,让孩子们能公平地接受教育和实现就业,让群众不再为看病、养老等问题发愁,让群众居者有其屋。 “十一五”以来,青海省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投向最为关键、最为需要、最为紧追的民生领域,民生事业取得较大成效。有的民生指标走在了西部甚至全国的前列。 比如,国家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后,青海在试点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比国家要求的时间提前3年实现了“全覆盖”。目前,青海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的10%,农牧区占11.46%。全省教育经费由2005年的28.7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2.4亿元。青海省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出台奖励补助政策支持农牧民新建或改造住房。过去两年,青海新建游牧民定居房5.27万户。项目实施5年后,将使11.2万户、53万牧民彻底告别“逐水草而居”的历史。 “十二五”期间,青海将继续坚持和完善“小财政办大民生”的思路,把每年财政支出的“大头”都用来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重点将实施教育惠民、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全民健康、保障性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延伸、家园美化绿化、藏区温暖、文化惠民、社会管理创新等“十大民生工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让每一个青海人的生活更加幸福,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保护与发展兼济 记者:青海素有“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之称,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甚至关系到全球的生态安全。那么,青海是如何保护好生态安全的? 强卫:的确,青海的生态地位极端重要,保护生态是青海的重要责任。 “十一五”期间,青海启动实施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等工程,实施林业重点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退牧还草等工程。截至2010年底,青海建立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1处,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2%,森林覆盖率达5.2%。青海的节能减排取得重要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明显降低,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与此同时,青海还积极发展生态后续产业,解决好转产转业农牧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三者之间的共赢。 记者:三江源地区不考核GDP,改为考核民生、考核生态保护、考核稳定。那么,这个地区如何发展? 强卫:保护生态是青海的重要责任,是一切工作都要坚持的原则。 青海在三江源地区不考核GDP,而把保护生态摆在第一位,在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基础上,通过重点发展畜牧业、高原旅游业来实现增产增收。广大牧民群众从传统的游牧方式开始向定居或半定居转变,由单一的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由粗放畜牧业生产向生态畜牧业转变。 我每年都要去三江源地区的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等地。过去,那里的牧草长势不太好,草场退化、沙化现象比较严重。如今,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已明显好转,牧草长势良好,河流径流量增大,荒漠化明显遏制,湿地面积逐步扩大,主要湖泊面积5年间净增加245平方公里,水源涵养功能初步得到恢复。 曾经有“千湖县”之称的玛多县,在经历了多年湖泊萎缩甚至是消失后,如今又重新呈现出湖泊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 记者:青海又是怎样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 强卫:原来的观念认为生态保护就是一种损失,就是奉献和牺牲。但生态保护也会有很多发展机遇。比如环保产业、低碳经济。在这种大背景下,就不能把生态保护看成包袱,而是一种机遇。 青海不是消极地进行保护。一方面,我们积极以推进三江源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让生态保护区的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另一方面,青海“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着力转变当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牧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依托当地丰富的草场资源、原始淳朴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独一无二的多样生物等特色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等特色产业。比如,面向国内以及港澳台、欧美、日韩等中高端人群,重点开发科考、探险溯源等中高端旅游产品,发展乳制品、牛羊肉等农畜产品加工业等。 新玉树更加美好 记者:听说玉树震后您到玉树去了近20次。目前灾区重建进行得怎么样? 强卫:玉树地震是青海人民遇到的一场巨大灾难,但我们把灾后重建当作是加快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的重大机遇,与时间赛跑,与自然抗争,与毅力较量,以最快速度、最强力量推动重建。 青海坚持规划优先,强化政策保障。不到半年时间,我们开工建设298个重建项目,完成投资50亿元,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两个大部分、一个全面”(即完成灾区大部分农牧民住房重建,开工建设大部分城镇居民住房,全面完成可修复住房维修加固)的目标任务,部分受灾群众喜迁新居。同时,一些支撑长远发展的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 今年,玉树灾后重建要完成全部重建项目规划设计和农村住房重建、大部分城镇住房重建,开工建设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项目,实现重建任务大头落地,计划安排投资200亿元左右,力争形成实物量150亿元。目前,利用冬歇时间,我们已经完成全部466项的项目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审查,3月底前大部分项目完成施工图设计,4月中上旬开工重建项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