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点击数: 发布日期:2011年04月01日 双击滚屏 |
2009年7月,青海省组织实施了科技支撑和振兴重点产业的“123”工程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实施10个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项目,鼓励企业引进制约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和关键零部件,支持企业开展消化吸收和集成再创新,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支撑全省优势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实施20个联合攻关项目,着力解决重点产业发展中的难点和技术瓶颈问题,为振兴经济提供重大科技支撑;实施30个企业自主创新项目,重点支持和加强企业研发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该工程项目实施以来,已有68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28.72亿元;申请及取得了67项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实现产值156.7亿元,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省科技工作实现多项突破: 一是企业综合竞争力有新突破。“123”科技支撑工程实施以来,一些长期制约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得以攻克。相关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大为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青海重型机床有限公司和青海一机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分别承担的“超重型数控镗铣床”、“高速立、卧式加工中心”2个项目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实现了全省在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方面“零”的突破,还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全省机床装备制造的技术水平。 二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新突破。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孵化器、青海大学生创业园等研究基地,进一步提升科技支撑和引领的能力。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青海第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西州成为第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促成建立了第一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了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机制;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升级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西宁、海东两个农业科技园区被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结束了全省没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历史。 三是科技合作与交流有新突破。“123”科技支撑工程的实施,吸引了一部分省外科技力量。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中国科学院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科技促进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双方就进一步加强全面战略科技合作达成了合作共识。确定了三江源生态保护、新能源开发等六个方面的合作内容。中科院的一批科研院校与省内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实施联合攻关,帮助企业功克了制约发展的科技难题,并培养了一批从事科技研发的科技人员。 四是科技产出有新突破。2010年,专利申请量达到602件,比上年增长20%;专利授权量达264件。全省共登记各类科技成果240项,总体成果水平和数量均较以往年度有所提高。有3项科技成果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五是争取国家科技项目有新突破。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向有关部委组织申报了188个项目,落实立项的有104项。科技招商引资3.4亿元,是科技引资最多的一年。 六是科技管理机制创新有新突破。在立项过程中全面引入专家评审机制,建立起全新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审批制度,提高了科技管理水平。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激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各部门积极争取国家各类项目资金,整合省级各类项目资金,重点倾斜支持了“123”科技支撑工程项目的实施。省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青海省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优化了科技政策环境。 七是大科技局面形成有新突破。在“123”科技支撑工程实施过程中,强化了部门联动机制,调动各种要素资源向企业聚集,共同研究和协调解决项目在建设、融资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会同金融部门联合召开“青海省123科技支撑工程融资需求项目对接会”,对有融资需求的项目实施单位提供融资支持。共签订123.72亿元的合同贷款资金,完成发放贷款资金40.22亿元,确保了“123”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另外,“123”科技支撑工程的实施,把科技专项提高到了政府高度,提高了科技工作的地位。 (青海省科技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