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青海省政府与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签署仪式在西宁举行。副省长邓本太出席签署仪式。
邓本太在会上介绍了我省荒漠化基本情况和治理情况,他说,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省人民的长期努力,青海的荒漠化治理和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部分地区的沙化发展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他强调,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和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区,青海的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又极其脆弱,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事关青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生态安全,因此,青海治理荒漠化的任务极其艰巨而又极为紧迫。此次省政府与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相信在基金会的全方位支持下,我省的荒漠化治理工作一定会加快步伐,上一个大台阶,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做出更大贡献。
《协议》明确提出,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将围绕青海省“十二五”绿色发展的要求和推进生态建设的重点内容,组建高水平的生态建设专家委员会,指导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在青海的生态建设工作。主要工作包括:建立推动机制,拟成立中国荒漠化基金会青海省工作委员会,负责开展青海省的土地荒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开展重点生态区域的土地荒漠化综合治理工作。通过组织专家到青海实地考察,重点在三江源区、环青海湖地区、格尔木市及省内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地进行荒漠化治理和生态修复,按照项目程序进行立项和实施;推广前期试点,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的在一些前期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生态治理工作, 取得经验进行推广。近期,准备重点在海北州门源县扎马图、初麻沟等地开展综合治理试点项目。该试点项目计划投资6609.81万元,建设资金由基金会全部筹集。目前,基金会已完成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等待省内批准实施。
《协议》提出,基金会将以青海"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逐步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开展工作,确保"十二五"期间募集资金不少于十亿元,并视工作开展情况增加治理资金投入。同时,基金会还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青海省的招商引资、科技、人才引进、青海对外形象宣传等,促进青海省的未来发展战略目标落实。
签署仪式后,我省有关厅局负责同志与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有关领导进行座谈,双方就开展荒漠化治理战略合作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作者:解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