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青海频道1月7日电 (新华社记者何伟)青海省3万多户农牧民元旦前后喜迁新居。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心系百姓冷暖,情牵群众安危,青海省用“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危改工程暖人心
冬日阳光下,记者走入平安县平安镇
张家寨村一户村民的新家。当时是中午时分,宽敞的客厅内,75岁的王志道和小孙子正在擦拭新购买的家具。交谈后,记者得知,王家的4间新房是在政府提供的“困难群众危房改造项目资金”扶持下盖的。
在王家“老宅”,记者看到,房屋椽梁上布满了虫眼,里面已被蛀空。一个多月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复员老兵王志道还居住在这3间土坯房里。“每年3月雨季来临,屋里常常漏得遍地是水,家人经常担心房子要垮下来。”王志道说。
2009年4月,王志道被纳入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对象。青海省政府部门发了补助资金3万元,加上王志道自筹和社会帮扶的资金,4间砖混结构的新居,9月底完工了。
“这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王志道说,“现在,我们农民种地不上税,看病有医保,娃娃念书全免费,现在我们全家又住上这么敞亮的新房,这实在是自己晚年最大的福气!”
张家寨村100公里外的民和县李二堡乡李家村,39岁的赵德存与70多岁的老母亲最近也告别危旧房,乔迁新居。
赵德存告诉记者,目标是:“好好打工,娶个媳妇,孝敬母亲!”
青海省民政厅救济救灾处处长马旦珠说,2009年初,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被列为青海省政府10件民生实事之首。
马旦珠介绍说,这一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至少10亿元,争取解决8.8万户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截至目前,作为青海省两大安居工程之一的上述工程,已让农村牧区各族困难群众1.5万多户6.7万人告别危旧房,喜迁新居。
定居工程利民生
青海省另外一项惠及56万游牧民的工程——青海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启动。
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的赛吾河缓缓流淌,藏族小山村——红旗村依偎在赛吾河畔。
这里属于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头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3℃。
过去,红旗村396户藏族牧民居住在帐篷、地窝子或草坯房里,世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记者来到赛吾河畔,看到星星点点的“定居点”散落在广阔的草原上。红旗村党支部书记闹布才仁介绍说,2009年,村内10户贫困藏族牧民被纳入青海省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政府部门给他们每户发放补贴4万多元,建成每户平均60平方米的新居。目前,全村99%的牧民家庭已过上定居生活,其中近三成住进了封闭式的保暖住房,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32岁的藏族牧民扎西格勒家住红旗村,由于生活相对艰难,一家4口挤在帐篷里。不久前,他们全家乔迁新居,扎西格勒十分高兴,连声夸赞党的政策好。
36岁的藏族牧民德太加家住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泽曲镇夏德日村,是这个牧业村的贫困户。他家中草场不多,牛羊少,一家7口居住在年久失修的土坯房里,经常担心房子塌下来,苦于没有资金,无法建设新房。2009年,德太加与村里100多户藏族牧民一起被纳入青海省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政府给每户补贴4万多元,他们在泽库县郊区建了宽敞明亮的新居。
“住上了新房,过上了定居生活,不仅孩子上学方便,自己做生意也少跑许多冤枉路,致富信心更大了。”德太加说。
据记者了解,青海省藏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7%,人口占全省人口约三分之一。为了改变藏区牧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状态,青海省计划利用5年时间投资近60亿元,为13.4万户56万游牧民修建定居房屋。目前,这项工程已完成投资8.2亿多元,1.7万多户游牧民过上了定居生活。
“以民为本”造福利
近年来,作为国内西欠发达地区,青海省坚持以“小财政”解决“大民生”,集中有限财力,投入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从关系百姓冷暖、事关群众安危的问题入手,让各族群众分享社会文明进步带来的成果。
记者从青海省民政厅了解到,近年,青海省努力从“吃饭财政”向运用财政调节手段支持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转变,这方面财政投入逐年增加。2009年,青海省财政支出中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预计达358.6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74.7%。
青海省副省长邓本太说,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努力探索“小财政”解决“大民生”问题的新路子。
青海省平安县平安镇人大主席团主席逯少章告诉记者,过去部分群众对基层干部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通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层干部到老百姓家,群众都会热情接待。(新华社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