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土豆到金土豆,从渐为人熟知的“黑美人”到黑色马铃薯综合深加工技术产业化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从销售胴体牛羊到精细软包装的牛羊肉系列产品走向全国;从单打独斗到一村一品,从分散经营到集约化经营,从传统农牧业到生态农牧业,我省农牧业正进行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
从小土豆到金土豆,从渐为人熟知的“黑美人”到黑色马铃薯综合深加工技术产业化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从销售胴体牛羊到精细软包装的牛羊肉系列产品走向全国;从单打独斗到一村一品,从分散经营到集约化经营,从传统农牧业到生态农牧业,我省农牧业正进行着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
得益于一村一品,平安县小峡镇下红庄村村民殷显平,建起一座占地两亩的日光温棚,按照“养殖业-沼气-种植业”的循环模式,殷显平引育了适宜本地气候、抗病性强、产量高的樱桃番茄。
老殷说:“以前种庄稼,苦上一年,也换不了几个钱,现在种小西红柿,用的是有机肥料,市场销售好,估计今年这个棚将近有6万的收成呢。”如今,乐都的大蒜、青辣椒,互助的洋芋,循化线的辣椒等农产品销路畅通,有些还走上了深加工之路,农民们种蔬菜瓜果越来越有奔头了。
和农业产业化齐头并进的还有现代牧业。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河西村,实施土地集约化经营,成立了河西村集约化种植协会,今年共承包土地1500亩,种植了各类饲草料1152亩,粮油作物348亩。集约化种植伺草料,解决了河西村绿色奶牛养殖项目饲草料不足的后顾之忧,实现奶牛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将实现收入40多万元,比起以往每亩会增加纯收入100多元。村委会主任王有录说:“奶牛养殖场从挤奶到储藏,都是一体化的,我们已跟西宁的天露公司签好了协议,产的牛奶都由他们来收购。”一村一品、设施农业、绿色生态牧业、集约化经营,这些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嘴里的新名词,说到底,都是服务于农牧民增收致富,使我省走上强省富民之路。
“青海高原独特的地域、环境、气候和资源优势,为大力发展绿色的、有机的、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同时,我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慢,空气、土壤与水资源几乎没有受到污染,发展生态农牧业有大文章可做。”8月27日,谈到生态农牧业,省农牧厅绿色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我省具有发展高原生物资源加工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可围绕沙棘、核桃、枸杞等产品,大力发展生物产品精深加工,还可重点加工无公害蔬菜及马铃薯等优质传统薯类,大力发展干菜、净菜、包装菜、精淀粉加工,特别是油菜、蚕豆、马铃薯、牛羊肉及副产品、蜂产品加工。此外,积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加快蔬菜、畜牧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步伐,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实现生态农牧业的发展目标。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省已认证无公害生产企业12家,32个产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生产企业达到21家,产品55个;有机食品生产企业8家,产品51个。产品涉及牛羊肉、乳制品、鹿产品、菜籽油、蚕豆及豆制品、食用盐、禽蛋、蜂产品、沙棘、矿泉水、水产品等。全省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00家,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牧户50多万户。基本形成了以奶业、牛羊肉、藏地毯、马铃薯、油菜、中藏药等为重点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作者: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