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展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成果的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上,我省多家企业的参展产品,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客商,展示了青海绿色产品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也从中看到,这些优秀企业的成长壮大,无不是依托我省绿色资源优势。本期编发了我省几家龙头企业的发展历程,以期为我们如何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绿色产业提供借鉴。
牦牛肉、藏羊肉、乳制品、菜籽油、蚕豆、青稞、马铃薯、蜂产品、沙棘、枸杞、中藏药材……今冬,中国绿色食品上海博览会上,来自青海大地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再次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这届绿博会上,我省共组织18家“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及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展,产品涉及11大类近200个产品,基本展现了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绿色产品。我省展团交易总金额达371.45万元,拟合作项目金额达5237.72万元。同时,我省展团荣获农业部颁发的“优秀组织奖”;展厅设计荣获“最佳设计奖”。青藏高原绿色肉食品有限公司和青海宁食(集团)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生产的蜂产品和牛羊肉制品分别荣获“绿色食品畅销产品奖”。
我省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冬冷夏凉、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光合效率高、病虫害较轻,人为污染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极具发展绿色食品的潜力。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研究制定了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实施“高原牌、绿色牌”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三品一标”市场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全省已形成牛羊肉、乳制品、油菜、马铃薯、蚕豆、青稞、食用盐、蜂产品、沙棘、中藏药材、饲草料等特色优势产业。现在,全省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1个,认定产地90处,面积规模达130多万亩;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生产企业21家,产品58个;有机食品生产企业8家,产品51个。实物总量达到70多万吨,年销售达到6.5亿元。所认证产品涉及牛羊肉、乳制品、菜籽油、蚕豆、青稞、食用盐、禽蛋、蜂产品、沙棘、枸杞矿泉水、水产品、生产资料等。创建了三个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两个绿色农业示范区,即青海省湟中县蚕豆基地、湟源县马牙蚕豆基地、门源县白菜型小油菜基地及湟水源头和门源盆地绿色农业示范区。
不久前,我省河南县的苏呼欧拉羊、河曲马,乐都县的紫皮大蒜、长辣椒、大樱桃等5个农畜产品,首批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湟中县马铃薯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获农业部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代表了我省“三品一标”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具有标志性意义。
湟中县20万亩马铃薯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从2007年申报到农业部今年元月份正式批准,历经近3年时间完成了创建,此前湟中县创建了20万亩蚕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截至目前,湟中县已成为我省最大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为了充分打造青藏高原“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特色产品品牌,我省每年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及印制宣传单等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不断对我省的“三品”生产企业及产品进行大量的宣传和报道,扩大我省“三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组织“三品”生产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等形式多样的展销会。利用展会,充分宣传我省农牧业取得的成果、企业文化及名特色产品,把我省的产品全面推向市场,走向世界。同时,指导我省绿色食品协会在北京、上海、西宁等地开展营销中心及网络营销中心的筹备和筹建工作,指导和帮助北京、上海和我省的企业老板开设“青海农畜产品专卖店”,不断拓宽市场的营销渠道,为我省“三品”生产企业搭建营销平台,加强彼此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合作,精心打造高原“三品”品牌战略,增加创汇创收,并严把市场质量安全关,强化市场准入制度和管理,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我省绿色食品发展和全国一样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时期,在牢牢把握省委提出的“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总要求下,以转变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高原特色绿色农畜产品为重点,我省各地加快了具有青海特点的“三品-标”和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步伐,为推动全省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再创新局面。
依托优势资源 铸就土特产领域百年品牌
玉树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地球上少数未被污染的动植物圣地。玉树是我省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中草药产地。药用植物800多种,其中冬虫夏草、红景天、贝母、大黄等遍布全境。依托三江源地区得天独厚的药物资源优势,秉承藏药、中药的传统制药工艺,玉树三江源药业有限公司,用十年时间打造的产品不仅赢得了荣誉,也迈进了对保健品要求极高的国际市场,用成绩证明了虫草产业大有可为。
作为一名藏族女企业家,玉树三江源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扎西才吉认为,一个优秀的品牌往往代表着企业的诚信和实力,代表着客户对企业的认知和期望,并有一定的民族性。因此,创造知名度大、美誉度好、忠诚度高的品牌是企业的长期社会责任。
为做大做强“三江源”品牌,多年来,三江源药业有限公司不惜巨额资金引进先进高科技生产线,并与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携手共同组建由著名医疗保健专家组成的生命科学、生物工程、营养学、中医药学的专家智囊团,设立了虫草、红景天工程研究中心,展开了冬虫夏草人工培育的研究与应用。由于采用国际上领先的超临界萃取提纯技术,从而实现了虫草制剂食用科学化、营养最大化。他们自主生产经销了名贵野生纯天然的冬虫夏草、鹿茸、藏红花、红景天、雪莲、柴达木野生枸杞、人参果等地方名贵药材,并且相继开发生产了“三江源”牌红景天冲剂、胶囊、羊胎素胶囊等系列保健食品。2003年公司又根据中医、藏医理论,研制生产了虫草益肺胶囊、虫草口服液等产品,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006年6月,“三江源”牌冬虫夏草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目前处于市场成长期的“三江源”品牌,在产品生产中,遵循“绿色、科技、创新”的开发理念。一方面,三江源集中精力把品牌建设推广和品牌宣传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点,投入充足的广告资源,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把品牌做强、做优、做大,让更多的经营企业和消费者认知、认同“三江源”品牌;同时,完善管理,树立品牌形象,探索连锁经营之路,实行单一连锁与多元化连锁的转变。
不懈的努力下,目前,玉树三江源药业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集藏药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化生物科技企业,并逐步成为一个符合国际惯例和运作规范的优秀藏药企业。拥有自己的研究所、专家团队、生产基地和直销网点。公司生产的约四百多个品种的产品除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日、韩等国及港、澳、台地区。
品牌效应,小蚕豆闯大世界
收获的季节,互助土族自治县蚕豆收购点,纷纷走来交蚕豆的农户们。在一堆蚕豆堆边,青海源兴工贸公司总经理赵永贵蹲下身来,随手拿起一颗放进嘴里。多年来,他已经习惯咬开带有青涩味的生蚕豆,感觉蚕豆水分的含量。他的喜悦,也感染着来交蚕豆的农户们。同样,在贵德县,知晓这位藏族民营企业家的人也不少。2008年,源兴工贸公司同贵德县河西镇签订的2000亩蚕豆种植,喜获丰收,亩产突破了450公斤,蚕豆的经济效益比种植冬小麦翻了一番。2009年,“闻”到豆香的贵德农民蚕豆种植面积猛增到6000亩。
源兴工贸公司2006年收购蚕豆已达6000吨,带动农户1.5万户,2007年开始扩大出口蚕豆种植基地,在湟中、湟源、互助县建设出口蚕豆基地11万亩,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与基地县签定种植合同,提供蚕豆种植技术培训,收购全部蚕豆。2009年,源兴工贸有限公司与湟中、互助、湟源、贵德等县签订了4万亩出口蚕豆种植合同。公司计划在近年内将蚕豆种植基地扩大到15万亩,带动农户6万户。
赵永贵知道,青海蚕豆饱满、皮薄、无虫蛀、适口性好,被国际市场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蚕豆,尤其受日本市场青睐,但要想在蚕豆上做大文章,就必须走“专、精、特、新”的品牌化之路。比如,蚕豆的挑拣技术对蚕豆的后期深加工至关重要,分拣得越仔细,就越受加工企业欢迎。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拣机器也只能分拣出3至4种规格的蚕豆,蚕豆的分拣成了国际蚕豆加工业的主要难题,日本企业对源兴公司提出的最多的问题也是分拣不够仔细、大粒中有小粒。2004年,源兴公司着手研发分拣机。第一台分拣机制造出来后,虽然分拣效果不错,但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第二年,公司成立了研发小组,专门改进第一台分拣机存在的问题。目前,申请了专利的这台分拣机,是世界上惟一能分拣出7个规格的蚕豆分拣设备,总投资120多万元。
日本的食品安全认定非常苛刻,源兴公司提请商标注册后,日本杂谷进口协会事务局官员专程来青海,调查蚕豆生产情况,经过一番明察暗访,撰写了专题调查报告,将青海源兴工贸有限公司推荐为日本杂谷进口商的首选供货商。今年7月,源兴工贸有限公司的“赵”牌农产品商标在日本成功注册。这不仅有力促进了青海农产品在日本市场的销售,同时也实现了青海农产品在国际商标注册的零突破。“赵”牌蚕豆商标注册成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已经有4批日本企业来公司考察,并有两家日本企业预约来访,而且都是以前没有业务来往的新客户。目前,公司跟日本的丰田通商、住友商事、三晶实业、双日等公司都有合作,这些企业均是世界500强企业。
从分散种植到规模种植,再到10万亩生产基地的建立,如今,青海源兴工贸有限公司的基地遍布湟中、湟源、互助、贵南等县。建立基地实现规模化种植为专业化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从下种到施肥除草,源兴公司的蚕豆种植有着一套严格的标准。比如,由于气候原因,青海蚕豆不易生虫,但如果长了蚜虫,就必须由源兴公司的技术员来指导施药。
目前,源兴公司每年的蚕豆出口量占青海省蚕豆出口量的90%以上,是目前我省蚕豆经营规模最大的企业。2010年,公司建设蚕豆种植基地10万亩,总产量预计能达到3万吨,将带动农户2.7万户,实现总收入1.5亿元。
品牌效应是无限延展的,远销国外的同时,国内市场也在逐步扩大,目前,“旺旺”、“恰恰”、“雨润”等国内知名企业纷纷来源兴公司恰谈合作事宜。“把蚕豆做精做大,做成世界最好的蚕豆牌子,是青海源兴公司的理想。”赵永贵和源兴人也正在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绿色健康,为牦牛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今秋,在郑州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可可西里牦牛肉产品,一如既往地受到外地客商的青睐,一名来自上海的客商说:“不用说,这些产品放心吃,一点污染都没有。”可可西里公司的负责人感慨:“我们已经连续参加了六届农交会,第一次参加就是展会最大的赢家,产品有了在省外的大订单不说,可可西里的信誉越来越高。今年产品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现在企业已经坐拥10多个亿。”
同样,不久前的“中国绿色食品2010上海博览会”上,秉承“绿色、健康”理念的可可西里实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再次打特色品牌、展名优产品,叫响了青海绿色原生态农畜产品品牌,将青海“可可西里”名特优藏牦牛肉系列产品,全面推向我国沿海大都市。
如今,绿色已经成为安全、健康的代名词。发展绿色食品顺应“自然、健康”的世界潮流,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必然趋势。牦牛是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特有的优势畜种,是惟一能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牧草资源生存繁衍的牛种。我省现有牦牛478.69万头,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6%,是牦牛第一大省,也是牦牛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由于高海拔无污染,我省的牦牛更具有生产“绿色肉食品”的独特优势。近年来,我省独有的特色牦牛肉逐步被人们看好,开发的势头越来越猛,系列产品随之相继问世,如牦牛肉干、红烧牦牛肉、酱香牦牛肉、手撕牦牛肉、牦牛肉腱子、牦牛鞭等等。
作为青海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可可西里实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是我省专门开发牦牛肉产品的大型骨干企业。依托我省资源优势,公司以品牌闯市场,以资源促发展。公司生产销售的藏牦牛肉制品,采用新鲜牛肉做原料,利用藏式独有的秘制方法,精心加工而成,不仅品种多、数量多,而且质量上乘,包装精美,既保持了牛肉的风味,又形成了久存不变质、不改味、浓香鲜美的特点,颇受省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在同行业界成为佼佼者,产品供不应求,市场销路遍布全国23个大中城市。
为满足市场需求,可可西里看准青海牦牛资源“人无我有的惟一性、人有我优的优质性,人少我多的稀缺性”,立足我省净山、净水、净土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做精做优产品,向绿色、有机高端产品发展。目前,投资近1.4亿余元、总面积23000平方米、年产7000吨牦牛肉制品加工项目的联合大车间已经全部竣工,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其中物流综合楼建筑面积8543平方米,集企业文化、青藏文化、科技研发、产品展示大厅、牦牛宴席品尝为一体……是目前国内最大、生产工艺最先进、工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中国最大的藏牦牛肉精深加工基地,同时全部采用自动化设备进行链接。预计2011年初将进行试投产,届时可可西里集团年产牦牛肉系列制品能力将达到7000余吨,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到15亿元以上,可带动80000户农牧民增收致富,将为青海的牦牛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