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渐行渐远。对于省会西宁市来说,这五年,是“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依相伴的五年;这五年,是在国际金融风暴阴影下逆境求生创造发展奇迹的五年;这五年,是立足“小财政”支撑“大民生”不断提高百姓幸福指数的五年;这五年,是打造生态宜居高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五年……
是什么令我们自信欣喜?是什么让我们激情勃发?
岁月见证、有目共睹,这是西宁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总在不经意中,在这块分秒间充满变化的土地上感受奇迹的发生——100亿、200亿、400亿,呈倍数增长的固定投资变奏着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GDP连续五年保持了平均增长16.3%的势头,有力地脉动着这座城市成长的节律。
西宁要发展,西宁更要科学地发展。五年间,财富的蛋糕做大了,蛋糕的切法科学了。企业实力壮大,创造财富的后劲更足;财政收入递增,保障民生的能力更强;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幸福满意度更高。保障房建设、廉租房补助、养老、医疗、大病救助、失业等等社会保障功能不断完善,西宁市委、市政府凝心聚力发展民生、改善民生,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解除了后顾之忧。
是什么令我们自信欣喜?是什么让我们激情勃发?
你瞧:雄姿挺拔的幢幢高楼、霓虹闪烁的繁华街市、洋溢着幸福的张张笑脸……还有,那外来人对西宁的刮目相看,都在张扬着这五年的辉煌。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西宁的美是构筑在世界屋脊高点上一抹特殊的亮丽,为了这一抹亮丽,西宁市要付出比低海拔地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智慧、更多的坚韧。回望“十一五”,西宁人在创造出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积累了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发展经验,西宁人用不甘落后、勇于争先的紧迫感,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责任感和落后地区也能办大事、办成大事的豪气,把以前的“不敢想、办不到”变成了“办得到” 、“办得好”,书写了城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篇章。正可谓:海阔潮涌立盛德大业,风正帆起谋幸福篇章。
踏上新的征程,借加快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东风,加快推动“四个发展”,在愈加凸显的区位优势和集聚辐射力作用下,西宁吹响了再次起跑的号角。面对“十二五”的崭新画卷,西宁人深知:唯有脚踏实地的建设和孜孜以求的发展,才是对这一方水土和人民的最大回馈!
见证速度
【关键词:负重跨越、项目拉动、调整结构】
速度、加速度……这是西宁在“十一五”发展轨道上奔跑的姿势。前进的脚步镌刻着千年古城超常规、创造性发展的厚积薄发。回首西宁76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5年沧海桑田般的巨变历程,就是一段在深化市情认识中探索发展规律,在探索发展规律中科学发展、把握先机的过程。
综合经济实力以年均两位数增长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21.8亿元,年均增长16.3%,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人均生产总值4224美元;三产结构比由2005年的4.8:45.2:50发展到3.4:51.6:4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4亿元,是2005年的2.9倍,年均增长2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03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256亿元,是“十五”累计投资的2.8倍,年均增长28.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亿元,年均增长17.6%,是“十五”末的2.2倍。
积极争取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背后,是西宁市以园区带动工业结构调整、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大手笔。“十一五”的五年间,西宁市大力扶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推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硅材料和光伏产业、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生物医药、藏毯绒纺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依据市辖各县特色,加快建设县域工业园,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末,预计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75亿元,年均增长22.3%,其中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55%。全市工业化率达到44.2%。
西宁市正在以新产业的培育和大项目的支撑,通过推进“一统三基”发展战略,使农业稳市效益明显提高、工业强市优势更加突出、服务业活市潜力显著提升的事实,让参与西宁市建设发展的人们见证了西宁速度。
见证手笔
【关键词:主动出击、凝聚民心、震撼提升】
挥洒手笔、勇闯实干……亲历城市的一次次华丽转身,感悟一个个创建目标的实现,创卫、创绿、创模、创城等一个个创建手笔的主动出击,让西宁人在创造奇迹中愈发地自信。那一张张城市名片的打造,是一次次关注民生、凝聚民心、提振民力的真实写照。
以诸多的“创”字为抓手,推进建设和发展的创新与实践。“十一五”期间,西宁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先后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获得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优秀国家旅游城市,启动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因为领导决策层的思考与百姓的期待不谋而合,创卫成了一场迸发全市最大激情与热情的“人民战役”。仅2008年,西宁就投入资金5亿多元,堪称扛鼎之作的革命史诗。上下联动、全民参与、全民共享,抓重点、攻难点、增亮点,不断掀起创建热潮,每一次创建就是一次升华,与变化共进的是思维。无所作为的陈旧意识被城市的快速“变脸”所震撼,不敢想、不敢干、不敢试的惰性思维被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桂冠所扭转,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取得的成绩,提高了市民素质,提升了城市品味,增强了欠发达地区群众的发展信心,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见证表情
【关键词:自信美丽、昂扬向上、幸福淳朴】
幸福、激动……感念难抑。连续五年,将新增财力的80%用于改善民生;连续五年,为老百姓办了434件大实事;连续五年,百姓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难题一一破解。不惧风险、不怕困难、时刻惦记百姓冷暖的执政为民理念叠加着真情,不断提升着西宁老百姓这五年的幸福指数。
立足“小财政”办好“大民生”,五年累计投入262亿元,落实了一大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073元和5450元,年均增长10.9%和16%,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五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每年向群众问计、向社会求策。按照学有所教的目标,加大湟川中学、市一职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城乡教育布局调整步伐,全市农村地区实现义务教育全免费,整体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按照劳有所得的目标,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改善创业环境,扩大就业空间;按照病有所医的目标,推进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城乡合作医疗覆盖面和医疗保障水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断得到有效解决;按照老有所养的目标,增设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一批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按照住有所居的目标,实施了28946套城市保障性住房和14000户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可调控的住房体系。截至“十一五”末,西宁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4.7平方米,较“十五”末增加5.5平方米。关注群众利益诉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民投诉事项办理工作的意见》,严格落实市民投诉热点“一把手面对面”办理工作制度、信访代理制度和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及时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反映的问题。教育、卫生、养老……公共财政的阳光在五年间不断播撒在西宁民生的各个领域,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一点一点地感受到浸润进心底的温暖,不断攀升的幸福指数汇聚成西宁人的会心表情。
见证奇迹
【关键词:刷新纪录、辐射影响、跨越突破】
震撼、奇迹……富有智慧的战略,找准定位的务实,使得西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锻造出一个个奇迹。美丽如画的城市很多,西宁的美不仅有声有色,更是一年添一缕新,一年增一份情。新就是不断变化的环境,情是200多万西宁人对城市和谐发展的真切感受。
激情创卫,气魄非凡,国家卫生城市桂冠问鼎西宁;拔剑出鞘,迎难而上,誓叫北山危崖变泰山;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社会力量开发,海湖新区渐变容颜成为“扩市提位”的大手笔;还有,工业理念催放设施农业之花;财政再困难也不能苦了孩子……五年是一种超越,思发展、谋发展、求发展,让一个个西宁纪录、发展奇迹得以诞生。
“做大做强西宁,使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西宁的新定位、新要求。而这五年间,西宁市也正在以大气、自然、清新、简约的全域西宁规划,提升中心城市的地位,突出城市作为生活中心的功能;以整合、优化、提升、聚集的园区布局,扩大辐射带动作用,突出一区四园作为经济中心的引领功能;旧城改造稳步推进,累计完成旧城拆迁面积724万平方米,开发建设2009万平方米;交通体系进一步健全,兰青铁路二线、丹拉国道西宁过境线建成通车;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突出“大美青海、夏都西宁”品牌, “环夏都旅游圈”的辐射功能。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的发展定位,全市上下团结一心的真抓实干,全体市民的通力配合,使得西宁在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截至2010年底,预计全市人口总数达到全省人口总数的39.56%,全市经济总量达到全省经济总量的46%。宜居、宜业让西宁有条件更好地为全省服务,更自信地走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西宁正在以它城市建设的大气、生态宜居的绿意、人文环境的亲和,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
见证个性
【关键词:彰显特色、完善功能、生态宜居】
现代、大气……城乡面貌发生巨变,也不断赋予这座城市更加鲜活耐看的面孔。西宁市民陈华在感谢政府的信中写道:“过去的西宁,大街小巷垃圾多,路面不平车轮陷,南北山上树少见,破旧危房到处是,市民休闲无去处……而如今,街道整洁马路宽,南北山上层林染,座座高楼竖两边,要问市民为何乐,西宁太美胜空前,大家生活比蜜甜。”
五年来,西宁市的城市规划按照“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要求,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突出高原山水自然禀赋,立足西宁景观要素,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提炼西宁城市新特色。不断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全域规划城市,加快建设城市。通过大力推进“扩市提位”战略,旧城改造提升内涵与新区开发扩大外延相结合。火车站综合改造项目开工建设,西格二线、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和机场扩建等项目顺利实施,建成农村公路162条,实现全市乡村全部通公路的目标。实施了中心广场绿地建设、河道水系治理,完善城区道路等市政设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两个中心,八个片区”带状组团式布局结构已经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学习借鉴发达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经验,启动《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有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完善重点项目和片区开发的修建性详规。加快了海湖新区开发建设,青海科技馆、青海大剧院、地下人防停车场等公建项目及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完成,“新城区、新西宁”的生态、宜居形象初步显现。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区功能布局不断提升优化,中心城市承载力持续增强。较“十五”末,建成区面积增加2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增加11.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3%,城乡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见证模式
【关键词:理念方略、八个创新、成长智慧】
创新、智慧……求新思变,敢为人先,“工业创造财富、城市积累财富、市场配置财富”,积累了高水平、跨越式发展西宁的能力。“四个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青海的实践创新,也是激活西宁内在发展的不竭动力,提升了西宁发展的新境界。
得益于“十一五”期间西宁在前行模式上的“八个新”,即:定位与要求明确了西宁发展的新方向;理念与方略提升了西宁发展的新境界;产业与项目支撑了西宁发展的新格局;创建与管理奠定了西宁发展的新基础;民生与和谐实现了西宁发展的新进步;继承与创新赢得了西宁发展的新机遇;激情与实干开创了西宁发展的新局面;团队与人才凝聚了西宁发展的新力量。
在西部大开发、中央扩大内需、国家支持藏区发展、国家铁路干线建设等历史机遇面前,西宁人乘势而动、顺势而为、抢抓机遇。五年来,在西宁缺什么就抓什么的发展恒心支撑下,以集聚发展性资源来弥补基础性资源不足,围绕跨越发展,提出工业创造财富、城市聚集财富、市场配置财富的理念和路为要害的富宁方略;围绕绿色发展,提出让生态成为百姓永久享受的财富的理念和树为关键的美宁方略;围绕和谐发展,提出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的理念和利为恒念的稳宁方略;围绕统筹发展,提出统筹城乡,注重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层基础工作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强宁方略。使得西宁在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的科学发展之路上,成形了自己独有的成长智慧与发展模式。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保持清醒、务实、有为的精神状态,增强的历史责任感、时代紧迫感和发展认同感,形成了思想同心、目标同向、事业同干的浓厚氛围,形成了风清气正、和谐气顺、干事创业的工作环境。
(作者:韩易桦 晓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