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省委召开党外人士通报会,向省垣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民族宗教界人士通报全省教育改革发展情况。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苏宁主持会议并讲话,副省长高云龙、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马志伟、马长庆出席会议。
会上,高云龙通报了全省教育改革发展情况,与会党外人士踊跃发言,围绕如何进一步做好全省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党外人士在发言中认为,自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步伐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下,在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教育工作按照“全面推进抓规划,制度创新抓政策,外延发展抓项目,内涵发展抓质量”的总体思路和“抓住重点、突出难点、体现特点、干出亮点”的工作要求,放眼长远,立足实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全省教育事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两基”攻坚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为我省“四个发展”和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
党外人士就我省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师资队伍建设、民族教育发展等提出意见建议。在谈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时,党外代表人士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就是一项旨在优化农村基础教育结构,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进一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政策。建议:结合我省各地经济、社会、教育以及居住环境等实际,科学统筹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科学合理地进行“撤”、“并”,优化和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对调整撤并后的学校教师要合理调配,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要积极推进中心寄宿学校各种后勤配套设施与管理制度的健全与落实;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条件成熟的地区实施免费“校车计划”,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党外人士建议,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必须立足本省实际,打破一切不利于人才培养的条条框框,改革不合理的用人制度,以更灵活的激励机制、更温馨的人文关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建立一支精干、高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和学术研究队伍,提升教学质量;要根据现有学生及学校所开的课程门类,合理配置教师数量,对教师编制进行动态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聘用代课教师和特岗教师有岗位、无编制的矛盾。
在谈到民族教育时,党外人士认为,“十一五”期间,我省民族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仍然存在制约我省民族教育发展的因素,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牧区寄宿制教育的研究,努力解决教育布局调整后出现的学生上学远,家长不放心、学生不安心、学校很担心等新问题;要有效解决学生课程多、内容多、作业多,任务重、负担重、压力重,语言学习掌握难度大、数理化“双语”授课难度大、学生接受难度大的问题;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适当放宽对民族地区学校教师编制的控制,解决民族教育发展中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多渠道输送师范和其他大学毕业的教育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到牧区任教,重点解决数理化、外语等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要建立健全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资体系,集各方面力量,努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党外人士还就重视学前教育、加大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加大与国内外名校的合作交流等提出意见建议。
苏宁说,“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全社会的责任,我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民族宗教界人士发挥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所提意见建议符合我省实际,切中教育发展要害。有关部门将整理大家的意见建议,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使教育在我省“四个发展”及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作者: 毛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