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国家农发办近期分8批批复我省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计划,总投资达到121975.95万元,项目数达到118个。目前,资金和项目实施方案全部落实到州县和项目单位,项目工程已全面开工实施,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农业综合开发是省委、省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八项实事工程计划中的生产设施项目之一。按照国家批复,2010年我省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121975.95万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资金达到40236.5万元,比上年增加11142.5万元,增长38.3%。计划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18个,包括72个土地治理类项目和46个产业化经营类项目。土地治理项目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2.42万亩,改造中低产田8.36万亩,改良草场83.26万亩(主要为灭治狼毒草),治理生态面积1.5万亩。产业化经营项目计划建设奶牛等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17个,增养优良畜禽万头只,建设薄皮核桃等种植基地4处,种植名优特色作物0.4万亩,扶持龙头企业农畜产品加工项目7个,建设加工车间3.56万平方米,购置安装加工设备837台套。
118个项目涉及8个州(地、市)32个开发县、3个农牧场和16个龙头企业与8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其中:土地治理项目覆盖80个镇240个村21.77万农牧民,项目完成后,项目区可以改善灌溉面积24.43万亩,发展节水农业面积22.77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15.94万亩,种植优势农产品17.65万亩,年可新增粮食2205.4万公斤,油料479.02万公斤,饲草2684.54万公斤,其他农产品58.53万公斤,农牧民人均可以增收298元。产业化经营项目带动基地25.48万亩,带动农户23.98万户,项目完成后,年可增产蔬菜2074万公斤,花卉308.72万支,奶肉蛋等畜产品733.5万公斤,增加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3880万公斤,带动受益农户户均增加收入502元。
与往年相比,今年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具有五个特点:一是中央财政资金增幅较高。118个项目投资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达到30039万元,比去年增长34.9%,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比去年提高16个百分点。二是项目建设与投资标准提高。改造中低产田亩均财政投资887元,比去年提高20%;湟中、互助等农业大县将中低产田改造提升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投资达到1200元。三是资金投向民生工程。财政资金的85.7%用于农牧民直接受益的土地治理项目,突出了农田水利、农业良种、田间机耕路、农机具配套、草场划轮围栏、牲畜暖棚圈舍等直接改善农牧民生产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大了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扶持。安排财政资金243.6万元,支持4个农民合作社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生产;安排财政资金513.8万 元,支持4个农民合作社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五是项目管理方式进一步创新。按照存量+增量的方式申报、审批土地治理项目,项目安排和资金下达到位时间比上年提前2个月,存量资金安排的土地治理项目在3月中旬就下达实施,为按期完成项目建设、加快资金支出创造了条件;按照补助+贴息和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区别扶持的方式支持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补助资金对龙头企业的农产品加工控制在项目总投资的30%以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养殖基地项目补助比例提高为项目投资的50%;安排财政贴息资金2021万元,进一步加大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项目贷款贴息,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杠杆引导作用。(作者:农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