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强卫多次强调,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必须坚持走现代农牧业发展道路,要强调科学种植、养殖,着力提高农牧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着力推进农业农村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而且要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在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上进一步转变观念,坚持对外开放,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农畜产品档次,打造高原特色农牧业、绿色农牧业、生态农牧业品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全省形成一个推进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金秋时节,正是都兰县枸杞采摘收购的旺季,曾经名不见经传的都兰枸杞经过当地政府整村推进、土地流转等工程的实施,枸杞产业已初具规模,而且品质兼优的“都兰红”声名远播,真正成为“聚宝盆”柴达木的一宝。
本报推出《聚焦都兰枸杞产业》系列报道,是对青海加大特色种植、发展绿色产业足迹的一次见证。我们应当看到,青海农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根据青海的实际特点,充分利用青海的优势,发挥地域特点,扬长避短,在增加农畜产品产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高原农牧业发展道路。
张三玉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宁夏中宁是全国闻名的枸杞之乡,几年前,张三玉将宁夏的枸杞种苗引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诺木洪地区后,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如今,他已经成为都兰县赫赫有名的枸杞老板,在都兰像张三玉这样做枸杞生意的中宁老板,还有二百多人。
“都兰红”吸引宁夏客商
对于枸杞,《辞海》中有着这样的注释:“灌木,果实是一种常用的补肝益肾的中药。”张三玉告诉我们,虽然枸杞在全国很多省都有分布,可是生长在西北地区的枸杞质量最好。近年来,人们对枸杞需求量很大,这也催生了一大批枸杞种植和加工企业,其中以宁夏中宁县最为集中,最为著名。
中宁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那里气候干旱,土地肥沃,很适合枸杞的生长,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宁就致力于枸杞的种植开发。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中宁逐渐形成了集种植、销售和深加工为一体的枸杞生产模式,中宁枸杞赢得了“天下枸杞看宁夏,宁夏枸杞看中宁”的品牌优势。
“在中宁,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枸杞生意。去年,中宁出口的枸杞干果将近三千万公斤,这是枸杞创造的奇迹,可是随着国内外枸杞需求量的不断扩大,宁夏枸杞面临着产量不足的困境,不少客商开始将目光投向外省市,寻求新的枸杞源。”张三玉这样说。
2004年,张三玉开始在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考察枸杞的种植情况,在此期间都兰的枸杞引起了他的关注。
都兰有着悠久的枸杞种植历史,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诺木洪农场就开始尝试枸杞种植了。
“2004年,诺木洪农场种植枸杞的面积并不大,而且因为种苗不好,诺木洪农场的枸杞没有太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张三玉说。
38岁的耿建民是诺木洪农场的一名普通职工。2002年,农场领导开始鼓励职工承包土地种植枸杞,几经考虑后,耿建民借钱承包了39亩地,种上了枸杞苗。可是因为没有种植经验,加之枸杞苗不好,耿建民当年赔了9000元钱。2005年前后,张三玉从中宁县背来了一小捆宁夏枸杞苗,开始在诺木洪农场试种,这些枸杞苗当年就结出了颗粒饱满的果实。
“没想到宁夏枸杞种到都兰后,品质比中宁本地的还要好。”张三玉说。都兰百姓将这种被移种到都兰的宁夏枸杞称为“都兰红”。
我们电话联系到了曾经参与“都兰红”考察鉴定的西北农院的赵连生教授。赵教授说,由于诺木洪地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从外地引进的枸杞在诺木洪地区生长过程中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西北农学院、青海农林科学院等相关单位化验结果显示,诺木洪地区种植的枸杞所含的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等微量元素都高于其他产区,可以说,“都兰红”是国内最优质的枸杞之一。
2006年,张三玉在诺木洪农场承包土地,开始大面积种植“都兰红”。
“在张三玉这些种植大户的带动下,都兰县的老百姓开始尝试枸杞种植。目前,都兰县枸杞种植面积有12万亩。”宗加镇镇党委副书记唐以华这样说。
“这些中宁客商有着固定的销售网络,他们架起了都兰枸杞种植户和销售市场的桥梁,每年收获季节,来都兰收购枸杞的客商络绎不绝。”宗加镇镇长布音这样说。
在枸杞田边,我们遇见了一位从中宁来都兰收购枸杞的客商张德华。他告诉我们,去年他从柴达木盆地收购了500万公斤的枸杞干果,其中有400万公斤来自都兰。
“都兰红”富了中宁采摘工
9月,正是枸杞丰收的季节,我们应邀到张三玉承包的枸杞林参观时,十几个采摘工在枸杞林中忙碌着。这片占地二十亩的枸杞林,只是诺木洪农场数万亩枸杞林中很小的一部分。
布音介绍说,因为都兰枸杞实现了大面积种植,每年八九月份都会吸引很多采摘工来都兰务工。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来都兰采摘枸杞的外来务工人员有13000人,他们大多来自我省海东和宁夏中宁地区。
在张三玉的枸杞林里,41岁的马旭莲头也不抬地忙碌着。马旭莲是中宁县长山头镇的普通家庭妇女,在闲谈中她告诉我们,每年秋天,采摘枸杞是她们村妇女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每年都兰枸杞成熟的季节,她和村里的妇女们一起到都兰打工。
今年,和马旭莲一起来都兰的乡亲有二百多人,在都兰,像马旭莲这样的熟练工,三个月的纯收入少说也会超过6000元。
“都兰红”惠及都兰百姓
宗加镇村民胡玉海经常在外打工,去年他辞去了在西宁的工作,从诺木洪农场承包了十亩地开始种植枸杞。
胡玉海说:“这几年枸杞价格一个劲地往上涨,一年的收入咋说都比打工的收入高。”
胡玉海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以前种小麦,每亩的收入是三百多元;种植枸杞,只要每公斤干果的价格不低于24元,就能赚钱,今年枸杞干果每公斤的价格在48元左右,每亩枸杞林种植的收入已经超过了6000元,收入比种小麦高出了20倍。经济收入的提高,激发了都兰百姓种植枸杞的积极性。
我们在都兰县农牧局了解到,2007年,都兰县的枸杞面积为3000亩,如今已经扩大至6.98万亩,加上诺木洪农场的近五万亩,全县枸杞种植面积近十二万亩。今年,进入丰产期的近五万亩,按平均每亩产枸杞干果200公斤计算,全县枸杞产量预计达1万吨。
“以前宗加镇是都兰县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的地区,自从种植枸杞后,今年几乎没有一个剩余劳力外出务工。种植枸杞,让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布音说。
“都兰红”市场潜力巨大
每年,张德华在都兰收购枸杞后,全部运到宁夏中宁。这些枸杞经过分拣、筛选后,被冠以“宁夏枸杞”的商标,投入市场。
张德华说,“今年因为宁夏雨水太多,影响了枸杞的产量,可是市场的需求量却有增无减,这也就引起了枸杞价格的上涨。”
我们了解到,西宁、兰州、银川等地包装好的枸杞干果,每公斤售价在64元至70元之间,而南方省市的售价更高,其利润空间很大。
“目前,随着人们养生意识的不断提高,枸杞市场只会逐年扩大,可以说‘都兰红’的前景无限。”张德华说。
中宁客商李存保说,只要将都兰枸杞拉到宁夏,不愁没人要,有多少要多少。
都兰县副县长靳世明告诉我们,随着人们养生意识的提高,枸杞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同时,枸杞的用途很广,它是食品加工、化妆品等产业不可替代的原材料,枸杞的市场潜力远远高出了人们的预期。(作者:李皓陈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