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综述
十年扶贫开发,我省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举全省之力打响了一场旷日持久、向贫困挑战的攻坚战。
十年攻坚克难,在经历了一个充满艰辛和创造性的历程后,一条条饱含深情和充满希望的脱贫致富之路向青海广袤的农牧区延伸。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把扶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树立大扶贫理念,构建大扶贫格局,把定点扶贫与行业扶贫、企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探索出了具有青海特色的定点扶贫工作新模式和新机制。
在2001年至2009年,我省110个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定点帮扶39个县市103个乡镇,273个贫困村,2010年,调整确定105家省直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帮扶104个贫困村,全社会力量投入到定点帮扶的行列中。十年来,全省党政机关定点帮扶单位共落实帮扶资金超过1.17亿元,帮助引进项目501项,引进资金达4.92亿元,为我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空前的活力,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蓄积了巨大力量。
这是力求改善民生的宣言,这是努力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不懈挑战。
为了实现“减少贫困,增加收入,缩小差距,构建和谐”的工作目标,各联点帮扶单位在定目标、强措施、抓落实的基础上,带着亲民、爱民之心,深入到联点的乡镇村户以真情帮、用实意扶。在田间地头,在草山牧场,在“同吃、同住、同劳动”的零距离中,感受贫困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最急、最盼的心声和意愿,帮助查找贫困的根源,理清帮扶思路,制定帮扶计划,筛选帮扶项目……真情实意的帮扶在改变贫困地区面貌、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中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在联点中形成了心贴心的纽带,形成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让广大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温暖。
为了让帮扶工作切实解难题、出实效,各单位在真心帮扶中纷纷拿出自己的“奇招”和办法。有的发挥自己的行业优势,帮助贫困村开发主导产业,大力开展农林牧、水电路、文教卫、广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技能培训,“牵线搭桥”组织劳务输出;有的采取把“治穷”和“治愚”相结合,帮扶项目与捐款捐物相结合,既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增加收入出谋划策,又千方百计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一双双帮扶之手在努力拓宽我省的扶贫开发之路,来自各方面力量的汇聚,像一个个激昂的音符,谱写出与贫困群众携手奔小康的绚丽篇章,扶贫之树在全省上下的悉心培育中呈现一派枝繁叶茂。
十年扶贫攻坚为贫困地区带来了巨大变化,这是一个欠发达省份在追求跨跃发展中,谋求富裕文明和谐产生的外化成效。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引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4.92亿元,使48个乡村道路硬化项目、89个人畜饮水和节水灌溉项目、12个照明用电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使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观,基本实现"三通三有"。
--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得到有效发展。在帮扶单位的倾力帮助下,2.27亿元的资金投入,使贫困村的教育、卫生、文化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修建学校95所,修建村卫生室、党员活动室、文化室68所,资助贫困生8377名。
--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日益拓宽。在联点单位的帮扶下,改变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单一的状况,通过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帮助转移输出劳动力5.57万人次,省直机关定点帮扶村农牧民人均收入从2001年的805元,增长到2009年的1960元,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农牧民人均收入增幅。
--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通过开展支部联建、举办培训班、干部挂职等形式,帮助贫困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了基层组织管理能力,去年选派98名扶贫挂职干部到贫困村担任村干部,为基层组织建设注入活力。
在帮扶工作彰显实效的同时,帮扶单位组织的"送温暖、献爱心"、"三下乡"活动,一方面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能力,一方面把党和政府的关爱送到了千家万户,促进了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同时为干部转变作风提供了一个经受锻炼、干事创业的平台。
一整套充满真情实爱的帮扶机制,也随着扶贫工作的步步深入而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为扶贫工作一路顺利前行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完善的组织领导机制,保证了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落到实处,从而使定点扶贫工作有人管、有人干,做到了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总结。青海油田公司把扶贫工作列为公司的重要工作之一,去年先后5次召开党政联席会,专题研究定点扶贫工作,依据定点扶贫挂职干部反馈的情况,公司主要领导带领有关人员先后两次到定点村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问题,去年400万元的资金投入,为定点村积蓄了发展潜力;军队扶贫机制加大了扶贫帮扶力度,各部队把定点扶贫工作与援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援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去年,青藏兵站部投入资金96万元,在定点村实施了村级道路硬化项目,开展捐资助学、送医、送药、送技术、送温暖等活动;省军区投资75万元,开展了捐建学校、文化广场和资助贫困学生等活动。行业扶贫机制推动各行业部门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安排行业项目资金时,优先安排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确保资源分配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省交通厅为定点村修建通乡、通村公路69公里和6座扶贫桥,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省农牧厅实施13个扶贫项目,促进定点村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省通信管理局投入专项资金为定点村修建通信基站,为定点村和周边村解决了信息闭塞、通讯不畅的难题;省农发行向定点村加大贷款力度,有效支持定点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宣传报道机制为定点扶贫工作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和产生激励作用下,干部挂职扶贫机制使大批省直优秀干部深入到定点村,并在帮扶中大显身手。青海师范大学扶贫挂职干部王海聪,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落实资金71.5万元,为定点村实施了党员活动室、村级路面硬化等扶贫项目5个;青海油田公司挂职干部刘培国协调有关单位,为定点村捐赠200个龙头净水器,改善了村民的饮水条件。
联系协调机制则在建立联系网络,互通信息,协调扶贫项目中,为定点村带去了福音。去年,省政协、省人大、省委统战部、省委组织部分别协调引进资金为各自的定点村实施了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扶贫项目达25个。考核激励机制在充分细化定点扶贫考核内容中,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一大批定点扶贫先进单位和个人脱颖而出,并发挥出典型和示范效应。与此同时,资源整合机制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去年整合各部门资金4亿多元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把整村推进项目打造成为民心工程、富民工程。
在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主导产业为贫困地区注入发展活力的同时,结对帮扶机制,则在创新帮扶机制中,更注重解决贫困群众身边的实际困难。我省于2009年6月启动了扶贫开发"户帮户、一扶一"结对帮扶活动,面向全省农牧区贫困家庭,通过扶贫网和印发档案等形式向社会提供贫困户名单和基本情况。帮扶涵盖贫困户衣食住行、子女上学、就医看病、技能培训、转移务工等多方面内容,帮扶方式以单位统一组织为主,有条件的个人直接与贫困家庭对接,结对双方采取实名制的办法,由各单位负责建立帮扶人员与贫困户的结对档案。
活动启动后,省委书记强卫率先选择了帮扶贫困户,40位省级领导干部紧随其后分别与43户贫困户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为全省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做出了表率,并产生了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目前,全省共有40277人与29310户贫困家庭"手牵手"结对帮扶,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566.70万元,使11万贫困群众从中受益。这一"用心帮扶,用情帮扶"机制的形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谱写了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感人篇章。
"九大帮扶机制"为全省扶贫工作的开展铺平了道路,这是一条立足改善民生,率领全省各族人民尤其是贫困群众共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阳光之路,这是一条努力消除贫困、在转变发展方式中谋求"四个发展"的跨越之路。
在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推动我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实现"四个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已经铺开的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再一次全面打响。按照新的扶贫标准,我省农牧区尚有138万人口没有脱贫,约占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而艰巨。但同时我们也欣慰地看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四省藏区发展的新部署,这使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迎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春天,更为全省的扶贫攻坚带来了长足向前的历史性机遇。
我们更有理由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有省委、省政府正确坚强的领导,有全省人民不遗余力的拼搏,我省的扶贫开发将在跨越的主旋律中,以豪迈的气概书写出改变贫困、改变历史的新篇章。(作者:萧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