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来了绿色无污染产品,带来了新颖健康的消费主张,树立了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留下了魅力四射的高原文化”———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强力推动下,刚刚落下帷幕的北京“青海商品大集”,深度、系统地展示我省经济发展和人文风貌;宣传、推介了我省高原绿色、无污染特色产品;推动、提升了我省品牌强省和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大限度降低我省企业进入北京市场的成本和风险。
2011北京“青海商品大集”活动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的一项重大商务活动,是省委、省政府推动品牌兴省战略,促进地方名优特新商品拓展国内外市场的重要举措,是我省继去年参与该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基础上,借助北京“首都经济”的平台优势,对青海特色资源和产品再次展示和集中亮相。
作为惟一两次在北京这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举办“商品大集”的青海,有着更深的感触和思考:我省商品开疆拓土“走出去”的道路,“曙光乍现,风光无限好”,但在品牌建设、商品包装、创新形式及营销策略上仍需精耕细作,认真布局。
品牌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
“一片绿”、“小西牛”、“西北骄”、“吉友”、“仙红”、“绿草源”、“三江雪”、“藏羊”、“雪舟”……具有浓郁的高原、绿色、无污染、代表传统、特色、文化的我省知名品牌,不少已经在全国市场走俏,但更多的现象却是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品牌知名度难以突破区域瓶颈。
青海三江雪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穆华峰对品牌的力量有深切的感受,凭借商人敏锐的眼光,穆华峰把我省传统“熬茶”,打造成便于携带,随冲随泡,又不改变原有口味的产品,并在市场上大获成功。自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想要在灌装饮料市场如法炮制,再创佳绩。但在日趋白热化的灌装饮料市场,留给他发展的空间并不广阔。虽然他无数次拿着新开发的饮料产品,找各类不同的人品尝,大家异口同声说,口感比“红牛”饮料不差,但事实是:“红牛”一件卖到50元,他的产品卖20元,“没办法,这就是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穆华峰说,品牌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最先有品牌意识的企业才可能是最大的赢家,“青海大集,我并不在在意我的产品卖了多少钱,我是用品牌的思想推介产品,以便更好地运作企业。”穆华峰笃信,要赢得市场,必须先从品牌建设着手。
“小西牛”牌老酸奶近几年名声鹊起。名声大,市场就大,“小西牛”突破区域桎梏,竖起了我省特色产品叫响全国市场的成功典范,同时也成了跟风模仿的第一目标。去年老酸奶“赶集”,展台前围得水泄不通,消费者争相抢购,产品几度脱销,但是仅仅距离第一次商品大集不到一年,我们看到,今年的“小西牛”风光锐减,倒是各类外包装似曾相识,同样以“老”、“百年”自称的产品,大行其道,蚕食了青海老酸奶的市场份额。技术含量不高、外包装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小西牛的尴尬给我省特色产品提了个醒:运用品牌的力量,快速实现跨越,形成品牌化效应的同时,保护品牌和运用品牌同样重要。
青海西北骄天然营养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根来公开表示,天然、绿色、健康无公害产品是我省叩开北京乃至全国市场的优势所在。为什么青海产品好,却鲜有响当当的品牌产品?用8年时间,创下“西北骄”品牌,产品远销国内外的余根来对品牌驱动区域经济发展有深切体会,他分析,我省大多数企业在一个地区,销售着相同的产品,使用着不同的名称,譬如枸杞,同样是青海产,却名称不一,有叫“柴达木枸杞”的、有叫“青海枸杞的”、有叫“诺木红枸杞”的……造成行业混乱、市场分散。他认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和顺应市场需求来说,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组织统一采购,统一品牌已成趋势,青海特色产品应形成品牌化效应,避免同类产品纠缠在同一地区大打价格战、促销战。“在品牌经济社会,只有建设自己独特的品牌才能突显出行业的整体优势。”他说。
千方百计想办法 坚定不移走出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培育一方特产。根植高天厚土,汲取天地精华的我省名优特产品,经历了青海大集的考验,参展商从关心产品、生产,逐步转变为关心品牌,关心需求,关心终端营销……北京“青海商品大集”,以“大美青海”为诉求,强调“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安全消费”,迎合了消费者需求心理,因而在北京市场掀起青海名特优产品热销的场景。据北京市商务委员会统计,5月20日至29日,北京“青海商品大集”现场销售额达548.5万元,比去年大集活动增长8.6%,其中牛羊肉、沙棘制品、青稞酒、工艺品销售火爆,均比上届有大幅增长。大部分企业参展产品均按预期销售完毕。洽谈、签约金额共计3455万元,比上届增长2.35倍。青海商品大集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商务厅副厅长李志刚告诉记者,两次“大集”并没有可比性,原因是去年北京“青海商品大集”参展企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结果普遍出现断货现象,今年参展企业一次性备足了10天的货源。同时,去年大集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激发了省内更多企业的积极性。借鉴去年大集活动经验,今年参展的69家企业中,参展产品在包装、外形等方面更加符合首都市场及广大消费者需求,如酸奶、牛羊肉等制作成小包装、便携式展销,乳制品、食品等现场免费品尝,广受消费者欢迎,购买踊跃。
对我省商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了然于心的李志刚告诉记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烙着区域印痕并深受我省消费者喜爱的品牌,能不能得到北京市场的认可,进而能不能走向全国市场,一直是政府部门思考的重点。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强力推动,借助北京“首都经济”的平台优势,就是要让我省特色资源和产品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增强企业“走出去”的信心和决心。
我省作为目前全国惟一第二次在北京举办商品大集的省份,大美青海的形象之美、文化之美、天然之美、内涵之美及高原绿色、无污染特色产品的知名度,通过“北京”向全国辐射,后发优势逐渐显现。
赋予包装文化韵味凸显产品地域特色
从某种意义上看,北京“青海商品大集”不仅是我省产品的集中展示,更是我省形象之美、文化之美、天然之美、内涵之美的集中展示。如何直观表现我省特色产品的“独”、“特”元素,作为产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商品包装,无疑充当了认识青海、了解青海的“第一印象”,“第一载体”,消费者通过商品包装认识产品,最后才是对企业的关注。青海大集归来后,我省参展商普遍意识到,我省产品的包装设计,给人总的感觉是缺乏“独”、“特”意识,包装单一、形式简陋、千篇一律,没有体现出地方特色、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在外表形象上提升层次和品牌效应。
“不同的商品由于其价值不同、应用的场合不同、消费者不同等,从而对包装的档次要求也应不同。”省商务厅周先生讲述了一件令他不愉快的事,一次他出差外地,有朋友送给他一盒包装精美的茶叶,打开包装,一把就可以捏到手心里的茶叶,包装却花里胡哨,里三层外三层裹成公文包大小,他一下就对这家生产商有了“不诚实”的印象,“我们青海人就要脚踏实地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不能邯郸学步、亦步亦趋搞过度包装这样让消费者感到乏味,甚至有上当受骗感觉的事。”周先生说,目前我省牛肉干产品包装已经有过度包装的迹象,从事商贸流通管理工作多年的周先生认为,包装不能华而不实,同时,特色产品虽然以其“土”、“特”引领消费,但包装的外表、品质的标准决不能“土”,所以土特产也应该摘掉自己的“土帽子”,土特产的卖点不仅仅就一个“土”字。我省特产看起来品种繁多,却令人感觉有些乱、杂,各种档次和价位的土特产品往往在外包装上没有什么区别,存在着严重的档次不清的问题。在包装形式上,缺少实用、艺术、美观、民俗为一体的开发理念和艺术风格。“不妨一反传统食品包装方式,融入区域或者民俗元素,将特色产品的‘特’打造成高端、稀缺的时尚元素,赋予包装文化韵味,突显产品地域特色。”周先生说。
形式力求多样推介产品将成常态
6月3日,北京“青海商品大集”活动领导小组,在省商务厅召开座谈会,听取参展商对青海大集活动的意见、建议。参会代表青海省唐蕃手工艺产品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海,一开口就引得会议代表会心一笑:“大集活动,如果经常在不同的省市举办就好了。”在这次青海商品大集上,刘建海的唐卡手工艺品,不但卖得好,而且和一家有实力的代理商签订了销售协议。“如果没有政府搭建这样的平台,面临营销难、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靠企业单枪匹马、单打独斗找市场,肯定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刘建海说,他的话引起会议参展商的共鸣,青海刚察草原肉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沙尕回顾当年自带干粮,在外创业的艰难时说:“那时候送4吨牛羊肉到厦门要4天4夜,靠着青海人诚实讲信用,我把生意做到广东、深圳及东南亚用了十几年时间,如果借助大集的平台,我想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海大集是企业老总和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消费理念客户群面对面的交流的平台,青海产品好不好,消费者想什么,通过大集,快速、直观的反馈给企业老总,达到既卖了产品,又做了市场调研的双重效果,因而深受企业欢迎。 据青海大集领导小组工作人员介绍,不遗余力将“大美青海”及名特优产品推介出去,将是我省政府各部门的常态性工作,形式求新求变,力度求深求广,效果求快求好。
开栏的话: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人类生存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安全生产既是人们生命健康的保障,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全国同步,我省每年的“安全生产月”活动正是基于此而设立,在2011年“安全生产月”之际,我报开设“安全伴我行”专栏,以求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积极宣传党和国家以及省委、省政府在安全生产方面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使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促进全省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相关新闻:
让青海特色产品走得更远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品牌对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将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他拥有多少个在国际上知名的品牌。”品牌是国家实力的支点,是国家发展的推动力。
幅员辽阔,区域地貌独特,历史传统,民族文化等等因素造就了中国各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包括食品、文化、土特产等,成就了有浓郁色彩的中国特色和百花齐放的特产行业。然而,“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在特产产业一样灵验,有些特产已经被全国人民所接受,成为全中国的特产,甚至走向世界,有些则困于一隅,濒临灭绝,垂死挣扎。在品牌经济社会,特色产品只有建设自己独特的品牌才能把特色文化或产品发扬光大,也只有品牌建设才是区域特产品牌的惟一出路。
一个优秀的、成功的品牌运作从细节便可以看到它的卓越,一个名称,一个品牌标志,一个包装设计,一个差异化记忆,一个定位,一个核心价值,一段传播,一面终端,方方面面的一些细节的运作和把握已经在把品牌之路绘制精彩。
中国市场品牌运作有着广大的机遇。一些老总谈到企业经营,品牌发展,不由感慨万端:中国市场变化离奇,竞争惨烈,市场越来越不好做,品牌运作也越来越难!笔者却认为,中国市场当下是高速成长下的不规划性,广大而又生机勃勃,各产业各行业的集中度只是处于规划期和发展期,还尚未成型固化,市场规范化的脚步还未踏出节奏,很多行业的老大地位都是空档,消费者心智还没有被占据,这些都是我们品牌突破的机会,其实中国市场才是英雄辈出的市场。
面对品牌时代的到来,生产企业已不是需不需要树立品牌,而是如何给品牌定位,如何发展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市场竞争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退则只有死路一条,慢进亦是死路一条。在太阳出来的时候,非洲草原上的动物就开始跑了。狮子知道如果它跑不过最慢的羚羊,它就会饿死。对羚羊来说,它知道如果它跑不过狮子,它就会被吃掉。对企业而言,亦是此理。市场反应速度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只有能够迅速应对市场者,才能成为市场逐鹿的佼佼者。因此,在这“品牌为王”的时代,青海的特色产品生产企业,要想让自己的产品走得更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作者: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