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3.63万人到50.62万人——2007年至2010年,我省贫困人口净减少53万多人(按2000年扶贫标准)。全省2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牧民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490元。数字最直观地展示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就。
脱贫致富是民生之急。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着力加快扶贫开发,重点搞好整村推进,加强补偿式和转移式扶贫工作,全面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4年来,我省充分利用中央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国家加大支持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力度的契机,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协调,共争取中央财政扶贫资金26.8亿元。
整村推进,异地搬迁——不再“撒胡椒面”
避免“撒胡椒面”,逐村实施整村推进,是我省扶贫开发工作闯出的一条成功之路。4年来,我省整合各类资源合力攻坚,共投入资金21.45亿元,完成了1402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项目,扶持贫困人口24.95万户、115.3万人。基本实现了项目村有基础产业、户有增收项目,水、电、路“三通”和学校、卫生室、广播电视“三有”目标。
按照“搬得出、有产业、快发展、能致富”的思路,采取集中搬迁、就近搬迁、插花搬迁、自主搬迁等多种形式,对无生存发展条件地区的贫困群众实施异地搬迁扶贫,发展项目村特色优势产业,切实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存发展环境。4年来,共投入资金1.87亿元,实施异地扶贫项目120个,搬迁安置贫困人口7800户、3.91万人。项目村基本实现了有住房、有产业、有饮用水、有照明电、有硬化道路、有学校、有卫生室、有广播电视的“八有”目标。
扶持产业,培训技能——扶贫扶的是“造血功能”
扶贫扶的是“造血功能”,而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 就必须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同时强化技能培训。我省坚持把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扶贫龙头企业实力增强作为产业化扶贫的目标,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植产业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企业发展、农牧户增收的双赢。4年共安排贴息资金4035万元,重点扶持了国家和省级扶贫龙头企业88家,引导贴息贷款10.45亿元,缓解了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压力。龙头企业直接间接辐射带动21.13万户贫困户增收,户均增收1780.5元。其中2010年认定了47家第三批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安排贴息资金640万元,对国务院扶贫办和我省认定的73家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进行了贷款贴息扶持,直接拉动银行贷款2.13亿元,间接拉动银行贷款9.77亿元,增强了企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实力。
并且,4年来累计投入培训资金1918万元,实施"雨露计划"培训贫困劳动力2.3万人。结合整村推进项目,强化实用科技培训和推广,培训项目干部和农牧民21.5万人。其中2010年安排资金553万元,转移培训贫困劳动力6826人;安排资金500万元,结合整村推进、异地搬迁等项目的实施,完成贫困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3.8万人(次);安排资金100万元,培训扶贫开发干部和项目村干部745人(次)。
试点突破,典型引路——创新试点多点开花
连片开发、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综合扶贫试点,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扩大试点,"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藏区集中连片产业扶贫项目,异地育人预防大骨节病综合扶贫试点……一系列扶贫开发创新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0年,投入各类资金1.14亿元,在西宁、海东、海西、果洛和玉树的曲麻莱县等低收入人口相对集中的59个贫困村扶持贫困人口1.02万户、4.05万人;4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450万元,分别在湟中、化隆、平安、乐都、民和、循化、同仁、贵德等县,培育特色种植、牛羊繁育、物流市场建设等产业项目;4年安排中央财政扶贫试点资金2585万元,省级财政扶贫试点资金500万元,在8个州(地、市)16个县206个贫困村中发放借款3008.63万元,1.06万户农牧户得到互助资金支持,到期还款率达92.94%;在15个县的21个村,实施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项目,扶持贫困人口2216户、9076人。2010年,在泽库县组织开展了试点工作。经过审查、核实、筛选,使500名已经在中高职技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到了每学期500元的补助政策;投入各类资金1.23亿元,在6州藏区和海东地区、西宁市18个藏族乡(镇)的78个村,启动实施了集中连片产业扶贫项目,扶持藏区贫困户1.1万户、4.65万人;2010年,投入各类资金819.4万元,在贵德县实施了以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和改善大骨节病区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为主的异地育人预防大骨节病综合扶贫试点项目,使大骨节病区217户、1118名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小标题)广泛参与,对口帮扶——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
调动社会力量,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我省不断健全完善对口帮扶机制,创新社会帮扶形式,丰富帮扶内容,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扶贫的基本格局。四年来,落实辽援资金1.46亿元;争取中央国家机关投入帮扶项目资金2854万元,引进资金1485万元,引进项目1485项,资助学生5416人,培训人员6616人(次)。动员省直机关投入帮扶项目资金8617.54万元,引进资金3.83亿元,实施项目395个。广泛开展了"村企共建"活动,全省共有276家企业与361个村建立了共建关系,累计投入资金8750.7万元,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项目96个,实施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213个,资助贫困学生1692人,培训农牧民1.7万人,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86万人。2009年全国东西协作会议交流推广了我省"村企共建"的做法和经验。2009年,深入开展了"户帮户、一扶一"结对帮扶活动,40位省级领导率先与43户贫困户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全省共有3.61万名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结对帮扶活动,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含物资折价)1566.7万元,帮扶贫困户2.56万户。 (作者:孙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