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是重要责任。这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
因为,江河哺育了中华文明,三江源,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东南亚国家的重要水源地;
因为,祁连山脉形成的冰川与河流,不仅是三分之二青海人的水源地,而且影响着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新疆东南部的可持续发展;
因为,青海湖巨大的水体及其流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生态功能,其生态状况对全国的环境价值极其重要。
所以,五年前,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生态建设的重点是“精心组织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统筹搞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人工增雨和草地、林地、湿地、野生动物保护,发展生态畜牧业,减轻天然草场压力,逐步恢复天然植被、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目标是“到20l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万公顷、草场退化面积1300万公顷,新增人工造林面积16万公顷,飞播、封山育林43万公顷。”
回首五年的历程,我们无不欣慰地看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实施了投资巨大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多项生态工程。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把绿色和生态的理念延伸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使循环经济、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逐步成为青海经济走向跨越式发展的引擎,“生态大省”“大美青海”也成为青海在全国最叫得响的“金名片”。2005年1月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
2005年8月30日,三江源工程建设启动大会举行,正式拉开了《总体规划》实施的序幕。
2007年春,国家发改委对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进行了批复。该工程对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内的高原湿地、青海湖湖体、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大保护与恢复的力度,包含保护管理工程、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科研监测工程等三个子项目,总投资2000余万元。这一工程于2007年上半年启动,2009年底完成。
截至2010年12月初,累计完成建设投资40.5亿元,占《规划》投资的54%,共实施了退牧还草、封山育林、黑土滩治理、鼠害防治、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建设养畜、人工增雨、生态监测、科研课题、科技培训、保护管理设施与能力建设等20项建设内容,其中规划任务中的森林草原防火、鼠害防治、能源建设、人工增雨、退耕还林草等5项建设工程已相继完成。随着以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生态成效日益显现,高原人绿色的梦想和美好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而且仍在继续向前延伸。且看三江源区:
——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生态系统结构恶化趋缓。据生态监测部门监测分析,到2009年,三江源地区5年间主要湖泊的面积净增加245平方公里,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净减少95.63平方公里。“一增一减”,使三江源地区水分条件逐步好转,生态系统的结构正在逐步改善。
——草地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5年中,项目区共减畜459万羊单位,占减畜计划的72%,草场压力不断减轻,植被覆盖度大幅度提高。
——生态系统径流调节功能有所上升,项目区水源涵养功能初步得到恢复。扎陵湖、鄂陵湖水体面积分别增加了31.76、49.07平方公里;三江源地区出境水量由2006年的412亿立方米提高到2009年的776.3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增加91.075亿立方米,曾经有“千湖之县”的玛多县又开始显现湖泊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
大地披绿、碧水长流。
从三江源区再到青海湖畔,再到祁连山区,再到河湟谷地,高原人正在通过不懈的努力,要圆自已的百年梦想。
作为“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环节,“十一五”期间是青海林业发展由传统林业向高原现代林业发展转变、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
5年间,全省共完成义务植树6927.3万株,总计有1425万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任务188万亩,“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共完成营造林任务149.8万亩,保护天然林2975万亩,全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总面积达到4601.1万亩。目前,全省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省级自然保护区6处,保护面积达到3.27亿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0.39%。同时实施了青海湖、可可西里、孟达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省始终坚持深化林业改革,突出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先开展试点,总结经验,然后推开”的工作要求,逐步探索出符合我省实际的林改模式与方法,在公益林管护机制上取得了新突破,特别是以家庭合同制管护方式创新公益林、天保林管护机制,放开管护权,落实管护责任,将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直接落实到农牧户,成为我省林改的一大亮点。“东部沙棘,西部枸杞”。这样的林业发展结构,探索出了适合我省的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双赢的有效途径。按照这个思路,全省大力发展前景广阔的经济林建设,推广耐旱耐碱、经济效益明显的沙棘和枸杞种植。5年间完成沙棘基地建设23.32万亩,枸杞基地建设6万亩,并依托高科技龙头企业,加工利用枸杞果和沙棘果资源,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同时,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不仅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扩大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输出、发展林业产业和旅游业、提高土地效益、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年弹指而过,但对于保护和建设生态,重塑山河的青海来说,1825个日夜平凡而又不寻常。
每天,数千名干部和技术人员奔走在高山峻岭和千里草原,用科学的理念规划未来,用心血和汗水播撒绿色;
每晚,数十万项目区群众围坐在自家炕头,谈论着身边的变化,勾画山清水秀的家乡。
尽管,生态的恢复需要漫长的过程,但短短的5年中,青海高原已经逐步展示了她原本的美丽,逐渐增多的绿色也让粗犷的西部荒漠频添了不少妩媚,千里绿色长廊使河湟流域成为创业者的天堂……回顾与思考,其实5年中最大的收获并不是生态本身,而是全省上下通过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的探索和反省。如今,保护生态环境从身边做起已经成为许多人的自觉行动,把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提升到今后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更加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瞻远瞩。
大美青海正在用充满生机的绿色迎接绿色发展时代的来临。(作者: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