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又是一个柴达木人值得纪念的日子。
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标志性工程——青海盐湖集团金属镁一体化项目,终于在人们渴盼的眼神和机器的轰鸣声中开工建设。这个承载了人们太多梦想的项目,起步就构筑起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四百多亿元。仅此一个项目的产值,几乎相当于5年前全省各地区GDP总和。
也就是在5年前的2005年,柴达木成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我省建成国内第一套无水氯化镁工业生产装置。从那时起的5年时间中,我省以“综合利用、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发展”为思路,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要载体,逐步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高原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选择——面对特殊的省情,青海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除此别无选择
一切发展思路,都基于对自身的不断了解和认识。
外界对青海的认识,是从柴达木盆地开始的。小学课本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柴达木盆地是祖国的“聚宝盆”。但是,柴达木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我们如何解决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就是从这样一对对矛盾体中开始的:地域大省,人口小省;资源大省,经济小省。
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把一对对矛盾体转化为青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机统一体,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2007年5月23日,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强卫明确指出,青海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加速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资源精深加工和横向扩展相结合的循环工业体系。”
在反思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时,相辅相成的大自然生态循环圈再一次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于是,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进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围绕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资源产业从单一化、封闭化向体系化、融合化转型,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资源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着力推动绿色发展,现有支柱和优势产业的重点企业充分利用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推动企业循环式发展;坚持生态立省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夯实了绿色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实践基础……
跨越——5年的发展,破除了有矿就开的传统开发观念,走综合开发、循环利用、永续发展之路;破除了有项目就上的盲目发展观念,走科学规划、有序建设、集约发展之路;破除了只有原矿产才是资源的狭隘资源观念,树立起尾矿、废矿、废水、废气等都是资源的新型资源观念
发展循环经济,其实质就是发展绿色经济。
2009年7月,省委书记强卫在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青海环境资源丰富,生态地位极端重要又极其脆弱,发展绿色经济既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又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和产业融合,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加快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开发效益,推动企业循环式发展。
为着力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2010年1月,省长骆惠宁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扩大循环经济专项资金规模,加大对示范性、导向性循环经济项目的扶持力度,构建产业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展相结合的循环工业体系,打响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品牌。
发展循环经济成为青海上下的高度共识。
“过去我们是卖原料,也就是直接卖铝锭,这就好比把面揉成馒头就卖出去了。现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我们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不仅要把面变成馒头,还要开个饭馆,做成面条、面片等多种产品卖出去,这就是我省从过去直接卖铝锭到现在加工铝合金的蜕变。”省经委副主任董璞用一个生动而形象的比喻讲述了循环经济带来的变化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从生态经济到循环经济再到绿色经济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今年3月,省政协副主席、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罗朝阳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海西上下在思想观念、发展理念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同时,大家在5年的发展中逐渐认识到资源开发必须破除有矿就开的传统开发观念,走综合开发、循环利用、永续发展之路;项目建设必须破除有项目就上的盲目发展观念,走科学规划、有序建设、集约发展之路;资源认识必须破除只有原矿产才是资源的狭隘资源观念,树立起尾矿、废矿、废水、废气等都是资源的新型资源观念等。”
循环经济,在青海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概念,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
在乌兰煤化工工业园,一张大网网住万千煤灰扬尘,一次注水多次循环利用,一种废气变出四种产品;在格尔木,我们看到了无污染的甲醇汽车,看到了光伏产业的蓬勃生命力;在德令哈,一粒盐能延伸出一个产业链,甚至一个工业园区。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直让环保部门头疼的铬渣变成了宝贝。青海中星化工有限公司将含铬铁渣加工成铁系颜料及铬黑,产品已销往天津、广东等地的油漆、建材生产企业。
青海人开始明白什么是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对青海甚至全国的重要性。
2005年,国家六部委批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首批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3年后的2008年,西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今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
至此,青海发展循环经济,已经由先期探索阶段转入全面加快发展阶段,已经从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规划——从小到大循环,从城市到农村循环,从工业到农牧业循环,循环经济的未来,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大循环
企业内部循环,企业之间循环,产业之间乃至园区之间循环。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西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未来,将是从工业领域出发,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村,改善居民生活,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大循环。
2008年,乌兰县成立了丰农薯品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引导农民将土地以承包、租赁等方式转给合作社,大量农民可以成为工业园区的产业工人,合作社则统一开展规模化种植,引进新品种,建成了大西洋马铃薯繁育基地,解决了制作土豆泥和炸薯条的原料问题。现在,合作社还计划开办牧场,牛羊的粪便作为肥料,形成一个农牧业之间的循环。
德令哈东山村发展循环经济后,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的改变,农民乔占花住上了小别墅;
都兰县察汗乌苏镇西河滩下村设施农牧业,种植业、养殖业相互促进,形成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农民赵生云用上了沼气灶。
……
我们坚信,青海一定能够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实现资源利用的大循环;
我们同时坚信,青海一定能够在资源利用的大循环中最终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者:花木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