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青海频道3月24日电(记者何伟 任晓刚)自2003年至今,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使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近5万藏族牧民离开草原牧区,走入城镇社区,推动了当地城镇化建设进程。
记者最近在被誉为“澜沧江源第一县”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采访时获悉,3年前,杂多县城西郊还是一大片荒草滩,公路
旁一条小河缓缓流过,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一个草原新镇——夏果滩移民社区。
在夏果滩移民社区,记者看到一排排黄墙黑瓦的崭新住房鳞次栉比,一条宽阔的硬化道路横亘在社区中央,几只漂亮的藏獒在公路边悠闲地摇着尾巴,一些移民群众开着摩托车、小轿车来回穿梭,无比热闹。
对67岁的阿然来说,过去他从来没想过能过上城镇的生活。2007年,阿然与另外236户藏族牧民响应政府号召,自愿离开130公里外生态严重退化的草原牧区,搬迁到杂多县郊区的生态移民定居点,住进了政府免费提供的60平方米的新房。
阿然告诉记者,搬下山后,他一家5口住上了新房,每年还享受国家8000元的相关补助,再加上家人挖虫草的收入,日子过得不错。
杂多县三江源办公室主任牟永宏说,政府投入巨资建在移民社区的住房,是当地最好的民居之一,同时为了安置搬迁牧民,社区还建设了供排水、供电、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基础配套设施,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同时加速推动了三江源地区小城镇建设步伐。
记者从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获悉,自2003年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以来,已有1万多户、近5万名藏族牧民搬迁进城,分别住进了86个移民社区及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镇,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焕然一新。目前,移民子女入学率达95%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