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订了合同之后,大家栽树的劲头更足了。国家把树分给了我们,还给补助,这个政策特别好。”说起政府林权改革方面的好政策,湟中县鲁沙尔镇红崖沟村村民张生珠心情格外好。“把经营权下放给农户以后,农户有了收益,所以农户积极参与我们的林改工作。”湟中县鲁沙尔镇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省林业由传统林业向高原现代林业发展,全面实施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的战略转变。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林业建设依靠项目带动和改革推进,在生态建设、资源保护、产业发展、科技推广与林权改革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推动“四个发展”、构建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全国集体林权改革典型县的湟中县取得的积极成效,是我省林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我省林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省共完成营造林面积535.6万亩,其中重点工程人工造林230万亩,封山育林269.2万亩;完成其它工程人工造林36.4万亩。五年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营造林188万亩;“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营造林164.6万亩;天保工程营造林146.6万亩;管护天然林面积2975万亩;落实国家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4601.1万亩。已建立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11处,保护面积达到3.3亿亩,占到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0.4%。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林业项目完成投资4亿元,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投资3.9亿元。还顺利实施了青海湖、可可西里、孟达等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全省森林总面积扩大到了5550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增加到540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5.2%,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
同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取得新进步。全省林改工作按照“开展试点,总结经验,然后推开”的工作要求,从2009年开始试点,2010年在全省全面推开,累计完成林地勘界面积1484万亩,核发林权证面积926万亩,落实国家级重点公益林合同制管护面积1154万亩,兑现管护资金1.15亿元。结合林改,我省还在造林模式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改革,积极探索了“申报制造林”、“奖励制造林”和“利益驱动造林”等造林体制和机制改革。
省林业厅负责人介绍,过去的5年,是我省林业投入力度最大、兴林富民成效最好、林农群众受益最多的5年。依托林业重点工程,按照“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我省完成沙棘基地建设任务23.32万亩、枸杞基地建设任务5.96万亩、薄皮核桃基地0.5万亩。依托龙头企业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实现了我省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双赢,林业为农牧民增收做出了新贡献。今年我省将紧紧围绕人工造林75.7万亩、封山育林111万亩的林业建设总任务和3500万亩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力争总投资达到16亿元以上,并完成20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绿化任务;落实林改配套政策;积极开展碳汇造林和碳汇交易工作;建设沙棘、枸杞、核桃、大果樱桃等林业产业基地7万亩,为促进农牧民增收做贡献。
据了解,今后五年,我省林业生态建设要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区两带一线”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按照“一屏两带”的生态屏障建设要求和“一核一带一圈”的东部城市群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海西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等要求,在海拔较低,气候、水土和经济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以加大实施林业重点工程为龙头,加快造林绿化,率先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在森林资源缺乏且分布不均、土地沙化严重的西部地区,突出对沙化土地的综合治理,抑制生态不断恶化趋势;在高海拔的青南地区,实行大范围的封育,努力构建“中华水塔”生态安全屏障;在北部地区,强化对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培育和保护,以保护促发展,争取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28%以上。(作者: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