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叶晓楠)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青海省副省长、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光荣等介绍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张光荣说,在全国各地、各族、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紧急组织调运棉帐篷、食品、饮用水、药品等救灾物资,及时有序地把救灾物资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截至4月25日17时,已发放帐篷59093顶,棉被207959套,棉衣117027件,食品及饮用水1670吨,火炉1.3万个,燃煤1520吨,基本保证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帐篷住。近期,我们又根据家庭人口数量,进一步科学增配帐篷、火炉、行军床、粮油、茶等物资,确保受灾群众在过渡安置期能够吃上热饭、喝上热茶,学生有学上,有地方住,有病能医治。受灾群众的生活补助和遇难人员抚慰金发放工作也开始启动。
张光荣说,经过连续不断地抢修,目前,通往灾区的4条干线公路确保畅通;重灾区结古镇10条输电线路经过抢修,具备带电条件,机关、医院、部分学校等恢复供电;大部分受灾群众安置片区应急集中供水抢通,8个乡镇应急供水工程已实现通水。通信恢复正常。过渡期安置点及其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正在抓紧建设。
张光荣说,截至4月25日17时,青海收到捐赠资金近35亿元、救灾物资折价近40亿元,中央财政分两批安排5亿元。
重建面临多方面问题
在谈到重建工作时,张光荣透露,青海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还面临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施工时间短。玉树冬季漫长、夏季很短,冬季一般是七八个月,夏季是四五个月。如果以三年一个周期来算,有效的施工时间只有十四五个月的时间。
二是运输能力弱。玉树处于西藏、四川的接合部,结古镇是物资集散地,现在向外有效的通道有两条,分别是214和308国道,这两条道路如果保障整个重建物资运输的需要,压力是很大的。
三是建筑成本高、施工难度大。因为玉树是三江源,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这个地方基本上没有砖厂、瓦厂、水泥厂,将来所有的建筑材料几乎都要从西宁和外面运进去,运途长就必然会导致成本高,成本差异很大。另外,结古镇是这次地震的重震区,地形狭窄,很难展开大规模的施工,也会给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这样就会导致建筑成本高、施工难度大。
四是电力保障弱。玉树的供电主要是靠小水电,冬季又漫长,加上地震以后对小水电损毁比较严重,这样本来脆弱的电力保障就变得更加脆弱,难度更大。
三项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张光荣表示,青海在研究灾后重建规划的时候,已经把生态保护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的工作提出来,并采取了以下三方面的措施来保护玉树的生态环境。
首先是及时派出专家组进行调查评估,这些调查评估为下一步的灾后重建和保护生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青海已经明确提出“生态优先,科学规划,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并且将这个原则贯穿于整个灾后重建的全过程,努力把玉树建成一个生态保护良好的旅游城市。
与此同时,青海已经着手对生态修复、环境治理包括垃圾污水处理、土地复垦等重点工作也作了安排。
遗体处理尊重宗教信仰
据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记者陈菲)青海省有关负责人2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玉树地震遇难者遗体的处理,充分尊重了遇难者的宗教信仰、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和遇难者家属的意愿。
据介绍,截至4月25日,灾区遇难人数2220人,已通过各种方式处理遇难人员遗体2192具,其中土葬593具,火化917具,寺院火化576具,在玉树以外的殡仪馆火化106具。
青海省民政厅副厅长马俊德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玉树地震发生第二天,青海省玉树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下发了《关于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的规定,目前对遇难的遗体处理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据介绍,玉树地震遇难者中,既有藏族也有其他的少数民族和汉族,既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
“遗体处理是灾区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马俊德说,像回族、撒拉族是按照传统习惯进行土葬。对藏族的遇难者主要是通过寺院集中火化进行处理。
马俊德说,在西宁等省内的医院里抢救过程中死亡的,有要求回玉树进行殡葬的,也准许回到玉树进行殡葬。
马俊德表示,在玉树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方面,严格按照《国家殡葬管理条例》以及青海省玉树地震救灾指挥部关于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的相关意见进行,做到了以人为本和人性化服务,使死者安息、生者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