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海晏县紧紧围绕“海北建设全省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的部署要求,坚持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推进集约化经营为突破口,以强化生产基础和提高科技水平为手段,探索走出一条以生态化、集约化、产业化、良种化、特色化、科技化为方向和重点的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新路子,促进了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草原生态保护三方和谐共赢。
坚持生态化发展,推进集约化经营
国家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今年海晏县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引导农牧民转变传统的生产经营观念,科学划分天然草场类型,合理确定载畜量,将449万亩天然草场纳入了补偿范围,引导群众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积极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计划利用三年时间通过调整出售和舍饲圈养,最终达到草畜平衡。今年全县饲草料种植规模达到2.2万亩,建成了牲畜集中养殖小区6处。加大生态综合治理力度,深入实施青海湖生态综合治理和退牧还草项目,治理沙化草地18.35万亩、黑土滩8.25万亩,防治高原鼢鼠136.8万亩、草原虫害39.6万亩,毒杂草30万亩,退牧还草补播1.81万亩,有效遏制了草原退化趋势,提高了草场生产能力。
今年海晏县在进一步扩大集约化经营规模的同时,积极推进草场、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跨村、跨乡镇、跨区域流转,适度向经营能人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有效解决了单个农牧户生产经营中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问题,提升了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截至目前,全县集约化经营参与户达到2938户,占全县农牧户的55%;整合草场162.41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38.96%;整合耕地2.2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7.15%。
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
今年,海晏县按照“州有科技示范园、县有产业示范园、乡村有示范基地”的全州生态畜牧业发展布局,引进了宁夏夏华肉食品有限公司,启动建设集饲草料种植、生态规模养殖、牛羊屠宰、保鲜、加工、销售、餐饮服务“七位一体”的“海晏夏华现代生态畜牧业产业园”;引进了大通佳兴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启动建设以绿色果蔬菜种植为重点,集生态养殖、科技培训、冷链物流配送、观光休闲餐饮为一体的“海晏藏区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两个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加快了全县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带动了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提高了农牧业经营效益和农牧民收入水平。目前全县共培育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社81家,注册资金4823万元,参与会员2254人,辐射带动农牧户比例达到80%。合作社为农牧民提供了畜种改良、组群饲放、疫病防控、饲料加工、竞价销售、劳务输出等服务,在推进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增强农牧区经济发展活力,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海晏县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培育形成了9个优质牦牛、藏系羊、半细毛羊良种繁育村,22个牛羊育肥贩运村,9个奶牛集中养殖村,并培育形成了一批生态蛋鸡养殖、生猪、肉驴、獭兔等特色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基地,形成了“县有特色产业乡镇、乡镇有特色产业村、村有特色产业示范户”的特色种养业发展格局,今年被列入全省小型养殖示范区。同时,鼓励农牧区专业合作社,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思路,积极开展特色农畜产品培育,开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塔牌”方便炒面、“曲登尕布”酸奶、风干牦牛肉、方便糌粑、黄蘑菇等绿色有机无污染农畜产品优势产业,年内已实现特色农畜产品销售389万元。
“百企联百村”,推进新农村、牧区建设
今年以来,海晏县紧紧抓住省委、省委组织部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的机遇,在中石化青海石油分公司、中国铝业青海分公司、西部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联建企业的援助下,通过企业帮扶、项目整合、财政配套、群众自筹的方式,整合投入资金7251.71万元,对315国道沿线9个村的村容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取得了积极成效。
活动中,统一规划建设了各村小型文化广场和农牧户庭院,开展了村庄绿化硬化亮化工程;完成道路绿化17.1公里,庭院绿化575户,广场绿化1.1万平方米,成片林绿化10.5亩;统一改造农牧户大门382户,修建小型文化广场3处;为386户群众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为海东新村73户搬迁群众捐赠了橱柜。协调州发改、经贸、旅游等部门落实资金280万元,对海晏县城至西海镇沿线环境死角进行了彻底清理,国道沿线的村庄面貌和景观形象发生了巨大改观。
同时,结合联建村实际,加大项目整合,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修建硬化道路14.6公里、畜用暖棚256幢、卫生厕所726座,共有440户群众通过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项目新建了住房,联建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此外,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安排卫生保洁员41名,解决了县境国道沿线卫生管护问题。各乡镇也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健全了联建项目管护、村容村貌保洁和农牧户家庭卫生定期评比制度。
金银滩草原的幸福生活
“我们万万没有想到,我们也能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青海湖乡同宝村党支部书记夸世才搬进新家后感慨地说。
2011年,海晏县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以着力打造一个富有现代文明生活气息、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现代的文明生活明显、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牧民小区为重点,通过整合21项项目,捆绑1443万元资金,在金银滩草原建起了一座公共服务完善、功能齐全、具有现代气息的新牧区牧民小区,率先在全州首次在牧区实现了七通:通电、通水、通路、通宽带、通有线数字电视、通排污、通厕;配套建有党员活动室、民族文化活动室、幼儿园、警务室、卫生室、综合文化广场;并推广应用了节能炕、太阳能热水器、风光互补路灯等节能设施。牧民小区使当地群众的就医半径从以往的18公里缩减至1公里,牧民群众第一次在家洗上了热水澡、用上了自来水、上了网、看上了数字电视、用上了抽水马桶,从根本上改变了金银滩地区牧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实现了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切实提高了牧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生态畜牧业示范点为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今年起,海晏县着力打造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点,根据全省“四区两带一线”的战略部署,结合海晏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整合省级专项资金、州县项目资金、山东省对口援建资金、群众自筹资金等各类项目资金3428.29万元,实施了51项项目,着力打造勒景乡哈勒景村、青海湖乡同宝村两个州级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点,建成了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点的集中展示点、综合示范点、生产经营的辐射带动点、科技成果承接转换点、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实践点,为全县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点建设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引领示范区健康快速发展。
海晏在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点的建设中,做大做强了示范点的特色产业,以发展牛羊育肥为主,打造牲畜集约化育肥生产基地,建立牲畜繁育体系,推进集约化养殖小区养殖生产和农牧生产整合,使得生产效益得到大幅提高。同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两个示范点建设牲畜暖棚80幢、贮草棚60幢、药浴池8处、注射栏45处、配种点2处、道路建设37.9公里、农畜产品加工点厂房1处,在基础保障上取得了新突破;引进优良畜种9000余头只,建立了藏系羊和牦牛核心区;此外,以合作社的组建,加快富裕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通过两个示范点100余名群众从事经营旅游服务、餐饮娱乐、畜产品加工等行业,在牧民增收上取得了新突破。
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zoom').style.fontSize=size+'p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