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各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农牧业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全力发展现代生态型农牧业。位于青海湖北岸的海晏县,立足本地实际,紧紧围绕全州确定的“转变生产经营模式、推进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加快现代农牧业进程”的发展战略主题,创新求变,倾力相扶,在增加农牧民收入上用心力,在探索生产经营方式上找模式,在转变农牧民思想观念上下苦功,在创新农牧区经济发展方式上寻思路,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区实际的以集约化经营推动现代生态农牧业的发展道路。200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4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386万元。
宣传引导,
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在抓好畜牧业常规生产的同时,海晏县紧紧围绕农牧业集约化经营试点这个中心,努力探索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县乡村三级层层成立机构协调指导推进试点工作,建立了5个农牧业集约化经营试点。至目前,全县29个行政村已全部不同程度不同规模地开展了集约化经营,期间累计整合土地1.4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5%;整合草场41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10%;集约户达1557户。 集约化经营作为新生事物,农牧民对此感到陌生,海晏县采取现身说教、座谈讨论、群众大会、发放宣传资料、效益分析等方式,打消农牧民心中的顾虑。县级领导干部也深入一线,对群众面对面作动员,分析讲解当前农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教育和启发农牧民群众,消除农牧民的思想顾虑,激发农牧民参与支持集约化经营的积极性,并根据各村实际,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制定了集约化经营试点方案,明确了组织机构、生产形式、经营模式、管理措施和分配办法。
捆绑整合,
提升联合体的硬件装备
为提高集约化经营的风险防范能力,在州配发10万元风险金的基础上,海晏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万元,用于试点工作的风险补偿,为农牧民集约化经营试点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并安排支农资金38.6万元,用于扶持试点村修建牲畜暖棚、青贮窖、新建药用浴池、固定注射栏、购置挤奶机、捆草机、两用饲喂槽等。同时,县金融部门为试点村投放信贷资金50万元,通过财政资金扶持、整合捆绑项目资金、引导群众自筹,进一步提高试点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因势利导,
转移农牧区富余劳动力
集约化经营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和草场上解放出来,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成为集约化经营工作能否见效的先决条件。海晏县通过“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牧民技能培训等平台,大力促进传统农牧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实效,不断增加非农收入。他们以提高村级畜疫防疫员、农技推广员、水管员业务水平为重点,充分利用湟源牧校、海北职校等教育资源,结合科技下乡、科普宣传等工作,着力开展农牧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市场知识培训,先后共培训农牧民2350人次,有效提高了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生产经营能力、外出务工就业能力。 海晏县还强化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协调,积极研究劳务市场,提供劳务信息,有效开展了劳务输出工作,近几年劳务输出年均保持在5000人次左右。仅去年一年,全县共输出劳务5318人次,实现收入1824万元,比上年提高了52.8%。另外,根据乡村民族特色,运用市场化方式开发旅游资源,引导农牧民开办农家乐、牧家乐、小景点旅游等项目,有效促进了农牧民增收。2009年,全县共开办农家乐、牧家乐22家,从业人数达到120人,收入达180万元。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引导帮助群众进镇或立足本乡本村发展二、三产业,农牧民收入中非农收入达到1752.06万元,占农牧民所得总额的23.57%。 同时,他们还以县乡企业和小集镇为依托,引导和鼓励向非农产业转移,扩大社会分工。目前,全县参与集约化经营富余劳动力238人,从事餐饮、焊接加工、建筑、基础设施维修、运输和批发零售等行业,年均收入达6000至8000元。
后续产业,
为联合体联姻找个“好婆家”
培育后续主导产业,是集约化经营的现实要求。海晏县各试点村依托自身优势,积极调整种养结构,优化区域布局,逐步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主导产业。永丰村调整畜群结构,提高母畜比例,发展羔羊产业和育肥产业;西岔村充分利用饲草料基地的优势,发展壮大奶牛养殖规模;海东村顺应市场需求,集中连片种植经济作物和生态益林苗木;达玉日秀村依托优质的草场发展养牛业,不但可以增加群众收入,而且通过牦牛提纯复壮,为今后海晏提供优质种畜资源;尕海村注重以集约化带动扶贫,积极探索贫困地区发展的新模式,促进农牧业专业化生产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强势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步伐。
“五个基地”,
助推畜牧业集约化发展
为进一步推进畜牧业集约化经营,全力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业,海晏县计划从今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在哈勒景乡、青海湖乡、甘子河乡分别建立以牦牛、藏系羊和半细毛羊为主的五个优良畜种繁育基地。在“五个基地”的建设中,海晏县将采取多项措施确保建设工程顺利进行。基础设施是畜牧业稳步发展的基本保障,自2010年起,海晏县将逐年做好繁育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基地内所有牧户通电、通水、修建沙石道路、储草棚、注射圈、草场围栏、青贮窖等设施,并购置轧草机、粉碎机、配种仪器设备;合理制定选种选配计划,提高畜群质量。利用三年时间,在繁育基地加大选育力度,着重以提高畜群质量为主,淘汰不合格及劣质畜,并将优质种畜推广到其它畜群,使海晏县畜牧业逐步走上自繁自育的生产路子;多渠道筹措,确保项目资金及时到位。项目投资由州、县良种专项资金、各项涉农项目投入配套资金和基地牧户自筹资金三部分组成,三年内计划总投资1750.76万元,投资概算包括种畜引进补助费用、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仪器设备购置费用、种畜鉴定费用等。
至目前,年繁育规模1500只的热水村藏系羊繁育基地、年繁育规模500头的同宝村牦牛繁育基地、年繁育规模800只得哈勒景村半细毛羊繁育基地、500亩的道阳村高产油菜良种种植基地、500亩的东达村青稞良种种植基地的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作者:孙鸣 马得强)